◆葛磊形容當年獲選到港中大升學「就像大抽獎一般」。

來自上海的葛磊於2000年入讀中大工商管理學士,目前在上海一所大型主題樂園任職收益管理項目負責人。「我最初是獲得復旦大學會計學系取錄的,當時內地生無法自行選擇香港學府,而是復旦大學於新生當中再行揀選,就像大抽獎一般。」葛磊記得那時接到復旦大學來電,問及是否考慮到港中大升學,幾乎誤以為是詐騙電話,「多得聽媽媽講,到復旦了解一下詳情,自此打開了一扇全新大門。」

有別於現在本港多數人都能聽說普通話,葛磊坦言,語言是自己當時適應大學生活的主要障礙,「開頭兩年是最困難的,在中大校園的兩文三語環境中,尚且可用英語搭救,但外出到街市買菜,阿姨只會講廣東話,難免在表達上會有一些困難和誤會。」

惟她同時提到,當時中大內地生只是個小群體,「2000年那一屆也許30人不到,全校計未必夠100人,正正由於講普通話的只佔少數,我們必然會融入到香港群體當中。那時候的室友一定是香港學生,加上大學有廣東話班,多看港劇、唱港歌,第三年就順利起來了。」

回望四年的校園生活,葛磊認為除了培養到學科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習跟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有效相處。「technical skills(技術能力)去好多地方都學得到,更重要的是建立起sense of diversity(多元意識),學習不同文化,跟對方以相同語言溝通,理解對方想法,我覺得這才是在大學中最受益的事。」

葛磊特別提到,其現職公司也是個國際化環境,「我很感謝有在香港讀書的經歷,早於18歲經歷並克服了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假如我到現在才開始經歷,恐怕就未必接受得了。」

商科創科範疇 港高教仍有優勢

葛磊形容當日決定到港中大升學,是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即使近年內地高校發展實力不斷增強,葛磊相信香港高等教育仍有其獨特優勢,能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當然香港受環境所限,未必在所有範疇都有優勢,但在商科、創科等領域而言,香港仍大有可為」,值得內地尖子學生積極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