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務院在8月29日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受到特區政府和科技業界的熱烈歡迎。這塊源自深圳河治理工程所出現的土地,港深雙方在過去十多年就其用途進行了大量研究與商討,例如提出作為高等教育和高新科技研發等用途。然而好事多磨,雖然在數年前港深雙方已有了發展創新科技園的共識和一定程度的基礎工程進展,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一度拖延。如今河套規劃正式出台,可視為河套區的發展進入實質建設的新階段,別具里程碑式的意義,也對於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融合產生多重積極意義。
有助港深發揮潛力
科技發展意義方面,雖然香港擁有大量研發能力出眾的科研團隊、豐碩的研發成果和強大的國際網絡,然而受制於市場規模和經濟結構,在商業轉移和量產方面相對薄弱,需要通過深圳等其他城市把科研成果轉化,例如知名的無人機品牌便是港深兩地的互動結晶。多年來特區政府、業界和社會賢達均就加強港深兩地科研合作提出不少建議,如筆者多年前亦曾初探港深如何在生物醫藥領域分工合作。縱然建議有多理想、雙方合作意願有多強烈,惟現實上始終受制度與空間的限制。河套規劃正好解決上述限制,從根本上打通兩地實體無縫互動、暢通科研要素的集聚、流動與配置,以及支持由研發、轉化到量產的全鏈條過程的在地實現。此外,從國家的高度看,科技發展是民族復興和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港深兩地的科研成果本身已驚艷世界,例如香港的創新醫療技術、深圳的新能源汽車和通訊科技等;在河套區建立世界級創新平台,將有助港深兩地共同發揮巨大的潛藏科研力量,為大灣區和國家的高新科技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雙城發展意義方面,自香港回歸祖國後,港深兩地就深化融合和雙城發展已展開不少討論和工作。雖然兩地簽署了不少備忘錄和協議,但雙城發展的效果未見突出。明顯的例子有八達通與深圳通的雙卡合一,此事討論經年,但兩地市民到今年8月底才盼來「深港一卡通」的推出,享受此卡帶來的跨城支付的便利。同理,河套規劃的出台,正好針對雙城發展中有強大科技基礎但存在空間和制度方面的弱點,通過制度的創新、硬基建的對接、軟基建的互聯互通,以及明確的近期(2025年)和遠期(2035年)發展目標,支持相關創科要素更暢通地在雙城有序的流動和更具效益的集聚,並使雙城對全球的人才和資金等要素產生更大吸引力。區域融合上,河套規劃對香港參與雙城乃至整個大灣區不同領域的合作帶來重要的參考意義,包括合作項目的規模和質量、合作的模式和制度創新的方向,有利完善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和豐富其實踐內涵。河套區的開發,也有望成為對接深圳的「北部都會區」的首個增長引擎。
用好香港獨特優勢
政治經濟意義方面,香港傳統支柱行業之中,金融服務業和貿易及物流業在日益動盪的全球政治環境下面對更大程度的壓力與不確定性,加上其他外部挑戰和內部困難,香港急需找到新的發展動力,以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新型工業和高新產業作為新發展動力的來源,創科是必不可少的投入。特區政府對河套規劃出台的熱烈歡迎和可以預期的配合工作,讓整個河套區在不久將來可步入大興土木的階段,發展可期。本屆特區政府的積極有為,在香港由治及興的發展過程中帶出重大的政治經濟訊息,既展現出特區政府全力以科技振興經濟,對香港長遠發展作出的主動承擔;又展示出香港可以結合整個大灣區的科研力量、並用好香港在科研和國際網絡等方面的優勢,以創科產業執行好雙循環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發展戰略,扮演好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