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近日看到馬時亨的節目《香港情》,講到吃火鍋。香港火鍋是「四季火鍋」,什麼季節都能吃,什麼都有得吃,豐富多彩到眼花繚亂,湯底就有十多種,吃完了就是飽,什麼都沒記住。訪問嘉賓曾志偉特別提到北京火鍋涮羊肉。香港人特別喜歡涮羊肉,有一次和香港電影人到北京工作,一下飛機,就先找涮羊肉,配酒是「二鍋頭」,廣東話說成「義窩頭」,想起來就想笑。

涮羊肉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代松江人宋文夫在其《養生部》中講到「視橫理薄切煠(薄片),用酒、醬、花椒沃片時,投寬湯中速起」。可知古代的涮羊肉的吃法。清之後,涮羊肉成為宮廷府邸筵席的一部分。乾隆辦的千叟宴不論是一等席還是次等席,都有火鍋羊肉片。

涮羊肉真正馳名中外是近幾十年的事。因為只有經過選羊、選肉、精切,再加上十多種調料和佐料才完美。比如糖蒜和韭菜花必須有,這兩樣香港是找不到的,韭菜花有罐頭的,買一瓶帶回來能吃幾年。糖蒜只有自己做,從北京買回來新鮮大蒜,自己醃製,味道不太正,顏色不夠白,聊勝於無。北京名店正陽樓和東來順的涮羊肉價錢貴,但是肉好,師傅手工好。因為貴,人們就找便宜字號,最負盛名的是牛街的幾家涮羊肉,我去過的聚寶源,門外天天時時都要排隊。

正宗涮羊肉只有清湯鍋底,簡單放點葱、薑、乾蝦米等,所謂「魚羊為鮮」,用鮮活薊魚燒好湯,以牠做湯厎涮羊肉,成全一個「鮮」字,只是文人的一個說法。小小一個鍋子,北京尚有用炭爐,只能放下幾碗水,涮過五六斤上好的羊肉,湯底已濃得變成奶汁,用來撈麵特別夠味,講究的還要撈雜麵。一個山東的老前輩和我說,他頭一次到北京吃涮羊肉,吃到最後,上來一小碗麵條,他還一直等着上炸醬呢。

烤羊肉和涮羊肉是一對兄弟。將鮮羊肉切片或方塊,先餵上佐料,拿到火上燒炙。一足蹬板凳,一手執長筷,隨烤隨吃。大掌櫃邊揮刀,邊朗聲傳遞,二掌櫃報出顧客食肉的數量,好像現在吃日餐數碟子,吃麻辣燙數籤子,松煙火燎的環境,喝五唱六的氣氛,真是特殊風味,卻是再也看不見了。

還須一提的是燒羊肉,以白魁老號、月盛齋最負盛名。製作講究,各種香料有24種,須經過吊湯、緊肉、碼肉、煮肉、煨肉等幾道工序,最後是炸肉,味厚香濃,既爛且焦。童年時去買燒羊肉,家長囑咐一定要說「多點湯」,燒羊肉九製九煮,精華都在湯裏,用來撈麵是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