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香港《文匯報》75周年報慶之際,副刊《采風》版多位同文的祝賀文章,勾起了不少回憶,其中的人和事,有相遇的軌跡,也有擦肩的相望。

鄧達智談及副刊的《百花周刊》,是文匯副刊不可忘卻的一部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百花」,是少有能進入內地的潮流生活雜誌,內容百花紛呈,任達華、鄭文雅、張瑪莉的攝影,李樂詩的南極足跡,鄧達智的時裝設計,梁冬陽醫生的保健指導……很是吸睛。正因為「百花」風行全國,據當年發行人員說,報紙一到內地,發行商先抽起「百花」另外發售。本人在「百花」的欄目,收過新疆讀者的來信,更有上海讀者來港探望;鄧達智作為香港時裝設計師,「百花」為他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

「以文會友,海匯百川」,《百花周刊》擔大旗舉行過多場讀者活動,建立起「百花之友」讀者群,得到社會各界朋友的支持,電台著名DJ和藝人,都有為「百花之友」主持活動。《文匯報》在八九十年代,凝聚了大批社會朋友,「百花」有份建功。

不同時期的副刊有不一樣的特色,九十年代的文匯副刊,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專欄作者陣容,香港政商文人雲集,吳康民、朱蓮芬、王敏剛、蔣麗芸、陳毓祥、梁振英則更早一些;國學大師南懷瑾一度登場,名筆有鄧偉雄、翁靈文、韋基舜、莫天賜、梁家輝、李純恩、葉潔馨、陳復生、陳任、黃雅歷、李默、查小欣、李韡玲等等……他們的文字細膩,翩若驚鴻,腹有詩書,虛懷若谷。

翻出一張《文匯報》50周年慶典的老照片,蕭芳芳、羅文、任達華都是《文匯報》的老朋友,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一晃眼25年過去,昔日老朋友,既有依然安好,也有故人遠去。如今75載的《文匯報》,寶刀不老,新朋友更多,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