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字密度味道濃郁。 作者供圖

連盈慧

記得大約是小學二年級那年吧,父親買了新屋,我們搬家,看到父親搬動好幾大疊舊報紙時,感到有點奇怪,尤其是當他謹慎處理幾本齊整心愛的剪報集子,不明白那些舊報紙有什麼珍貴,其中一本封面貼着香港《文匯報》報頭筆畫緊密的「匯」字,像厚切蛋糕一樣攝入眼球,真是太有趣了,從未看過這樣的字,便問父親這個是什麼字,父親告訴我之後,隨即打開剪報集子,翻出其中一頁漫畫對我說「這個你也可以看呀!」

母親說父親年輕時就喜歡剪報,不論是國際新聞、散文小說、歷史人物掌故,只要他感到有趣的就剪下來,《文匯報》的漫畫和遊戲版,也在保存之內,可惜第二次搬家後,雜物太多,不少剪報流失,只有其中小部分經我過目的,才另外剪存下來。

自從打開過剪報集子之後,我不知不覺也傳承了父親的興趣了,報章也是每天都忘不了的主要精神食糧,同時亦不自覺跟父親一樣養成剪報的習慣,日後入讀新聞系,還順理成章做過幾年新聞工作者。

回憶最初翻看父親剪存舊日的香港《文匯報》副刊,感覺真像個新天地,內容可說海闊天空,漫畫版除了針砭時幣生活趣味惹笑題材之外,也有抒情作品,當中還有畫謎,最意外的是,文藝版偶然還有作者撰寫時事粵曲,父親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番書仔」瘋狂迷戀歐西流行曲的時代,年輕人對粵曲粵劇興趣不大,從來沒有其他報紙會登粵曲。可是《文匯報》副刊只重作品內容,包羅任何形式的創作,刊登粵曲,可算一項大膽突破。

有個老讀者說香港《文匯報》副刊一直以來仍保持她廣納四海的特色,就是同版內南腔北調作者並存,從不同語言風格文章中品嘗不同作者的生活方式,從用詞異同的融合,感染到那種南北和的興味,也是無形的奇趣,廣東話普通話打成一片,溝通不再存在障礙,豐富了語言世界,可說是文字帶出生活的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