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香港《文匯報》創刊75周年了,在此恭賀《文匯報》繼續四海風行,宏揚正義,當香港市民的喉舌!

75年經營的確是不容易的漫長路,尤其是在香港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高高低低的日子,其間不少媒體早已抵受不了衝擊而倒下,而《文匯報》則愈戰愈強,且與時並進,無論印刷版、電子版、社交媒體都辦得有聲有色,深入群眾,成為業界先鋒,實在是香港人的驕傲!

我與《文匯報》的緣分也好幾十年了!年輕時我也當傳媒,公司之間有競爭,但行家之間只有友情。做記者時採訪新聞,不管來自哪家機構,不管公司的政治立場,大家都會互相交換資料或照片,工餘相聚成好友。記得行內人最羨慕文匯行家所享受的福利,他們有宿舍、有飯堂、有康樂活動,同事之間的情誼就像一家人。這是在香港其他商業機構罕見的。我也曾到過他們在灣仔舊社的飯堂去享用那廉價而又豐富的老火湯晚餐。

及至我停職到了法國讀書,我有機會替《文匯報》歐航版寫旅遊專欄,當時的筆名是「栢齊西亞」,每篇稿都要靠郵遞。想不到幾十年後我還有機會在《文匯報》筆耕,實在是深厚的緣分。當年《文匯報》歐航版總部設於倫敦唐人區,由於任職的都是從香港調過去的老朋友和行家,我在假期時曾渡過英法海峽前往探望。文匯歐航版在歐洲多國的華人社區十分受歡迎,除有當地社區資訊外,移居當地的華人,就靠《文匯報》了解祖國和香港的消息,一解思鄉之情,並透過該報得悉歐洲多國的政策和政治最新情勢,不懂當地語言的老華僑也不會與時代脫節。

時移世易,《文匯報》早已透過互聯網傳遞即時和最新的消息,無論身處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隨時了解世界大小事和國家資訊。《文匯報》多年前已搬到香港仔的新辦公大樓,設備早已科技化,沒有變的是那份如家庭般的人情味,照顧員工的飯堂,以及那令人回味的老火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