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小狸最近在治療牙齒,這讓「吃東西」這件事變得有了門檻——當咀嚼的「成本」增加時,只有真正的美味才「值得」入口。數日後盤點,小狸發現,相對較硬的動物蛋白是淘汰最慘烈的品類,而當中的「豬肉」幾乎全軍覆沒。一言以總結:不夠好吃,不值當吃。與廚藝無關,是普遍的味同嚼蠟。
猶記得1995年那個豬年的春晚,當時的最紅小生給全國老百姓科普了一句俗語:「百菜唯有白菜美,諸肉唯有豬肉香」,這句民諺也基本符合當年所有人的集體回憶——那時誰家燉個肉,都能引來一樓道哈喇子。而曾經「香冠諸肉」的豬肉,如今卻為何淪為嚼蠟?
這讓小狸忍不住檢索最近一次吃過的好吃豬肉在哪裏,答案是四川青城山的冷門村莊。那天因為開錯路,誤打誤撞進了不知名的村落,在唯一對外賣飯的農家小院裏,農婦誠懇建議「嘗嘗臘肉吧,我們自己做的,不是外面的」,於是點了蒜苗炒臘肉和回鍋肉,掌勺的是她老公。端上來的成品如意料般毫無花巧,作為川菜連調料都沒多放,但一入口全桌都被香暈了,完全的食材碾壓,肉片極新鮮,口感緊嫩脆實,油香四溢卻不膩,簡單調味下剛好調出豬肉原本的味道,用港人最愛的話說就是「豬有豬味」,實在讓人印象深刻。那天,已不吃主食多年的小狸,竟然為這兩盤不知不覺乾光3碗白飯。農婦看食客吃得高興也高興,聊天說這豬也「不是外面的」,說「有一點成華豬的血統」。
怪不得。大名鼎鼎的四川成都土豬成華豬,被譽為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肉,沒有之一。一身黑毛的牠們,如果純種,其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如今市面上最主流的進口白毛「洋豬」通常只有1%。這個肌內脂肪含量,就是決定肉香不香、味濃不濃和口感好不好的關鍵,即豬有沒有「豬味」的關鍵。遺憾的是,好吃的代價是時間和金錢的成本。土豬的生長速度普遍比洋豬慢,吃得比洋豬多,生崽也比洋豬少,同樣的時間和飼料下,土豬一欄還沒長好,洋豬卻已經出欄兩輪了。這使得1980年起,內地的生豬養殖業急速轉向飼養進口豬種,而中國本土的豬種在短短30年間驟減,以成華豬為例,曾經遍布整個成都平原,但卻在2013年時減剩僅為100頭,遠遠少過國寶大熊貓,以至於被封為「熊貓豬」。同樣瀕臨滅絕的還有「吃肉最高境界」東坡肉的食材「兩頭烏」,即中華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等等。數據顯示,全球共有豬種300多個,其中中國現存豬種88個,當中85%的數量在急劇下降,31個品種瀕臨滅絕,2018年的調查中,8個品種失蹤,4個已經滅絕。
只是,保護熊貓人人知道,保護土豬卻鮮有人關心。面對其它生物人類本就傲慢,何況是「食材」。
但保護土豬卻是當務之急,這不僅僅是由於「牠好吃」,更由於除了食材,豬本身也是生物之一種,是食物鏈和生態鏈之一環,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保護萬物包括人類自己之必須。
保護土豬,不僅是吃貨的責任,更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即便你是素食主義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