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偶然走上專欄作者的行列,先從明報周刊及信報,撰文一星期一篇。後來新晚報邀約每日專欄;夾在處於離開打工階段,踏上自組時裝公司,事業剛剛起步,工作量相當繁忙,工作室剪裁床上或者布堆中間午睡甚至過夜是常態,卻無阻對專業以外,寫作興趣的積極,那是自小建立的興趣。國外完成高中、大學(經濟)及時裝設計學院課程,中文程度只是香港英文中學初中三,駕馭中文撰寫稿件的水平極低,往往需要大本牛津中英對照字典在旁協助。
於新晚報撰稿未幾,收到香港《文匯報》附送的雜誌《百花周刊》編輯來電,邀約每周一次為該刊撰稿;相信時為1988年左右,自始跟香港《文匯報》結緣。
為本地、內地甚至南洋星馬不同報章、周刊、月刊、雜誌撰稿多年,《百花周刊》為我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
當年內地有關流行文化的讀物並不普遍,能夠進入內地的香港報刊雜誌更加鳳毛麟角。某次公幹上海,入住錦江飯店,辦理住房手續時,從服務員到經理都跟我親切打招呼,以為這是一貫對人客禮貌接待;情況稍稍不同,他們對人客禮待十分正常,但對在下卻特別殷勤……原來源自《百花周刊》。每星期佔去兩頁周刊圖文並茂刊出在下撰稿的稿子,以香港及國際明星名人流行文化為重點,原來在內地頗受歡迎。稿子上則附上作者頭像,入住Check-In他們先看到名字,對照人像核實,立時認出來。
當年內地有關流行文化的報章雜誌及專欄甚少,《文匯報》及《百花周刊》提供的國外及香港資訊,成為內地同胞一個頗受歡迎的流行文化窗口。想不到乘着《百花周刊》的光環,筆者竟然獲得額外的禮遇。
被當年上海錦江飯店員工禮待不單止,也因為《百花周刊》的影響力,成就了不少美術及設計院校,甚至公開的大型設計比賽,邀請在下與教授、老師及同學講課切磋研究,擔任評委。也因為這點因由,當年十分年輕的筆者,借機遊走祖國河山,走遍大江南北,結識朋友無數;由撰稿開始,得着人文地理的豐盛緣分,《百花周刊》恩澤銘記心中,莫失莫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