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10項施政建議 力推愛國教育
香港特區政府正就新一份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昨日對此提交10項建議,包括進一步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優化專上教育政策,及維護教師專業和質素等。教聯會建議,特區政府應立法推行國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並通過不同方式宣傳中華文化,激發學生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每年推行一次「國家意識周」活動,選派學生到內地參觀社會成就展或大型建設項目,增強對祖國的熱愛、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國家意識,同時加大投放資源支持本港愛國主義教育場所,以及運用內地高質量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提升本港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民教育。◆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文博
教聯會會長劉智鵬,主席黃錦良,副會長鄧飛及朱國強昨日舉辦記者會,就施政報告提出共10項建議,包括進一步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教師專業和質素、對應專上教育政策、香港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發展、應對學齡人口下跌、激活人口與家庭友善、正向教育與精神健康、幼稚園營運問題、提升校園設施,以及培養本港學童對閱讀興趣和幸福感(詳見表)。
黃錦良表示,為回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七一重要講話,香港應堅定不移地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培養愛國愛港、德才兼備、具備世界視野的新一代。
他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早前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對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內等不同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分別作出針對性規定,香港亦應該盡快立法落實。
傳揚國粹激發學習動機
在實際推動層面,教聯會認為,可通過不同方式宣傳中華文化國粹與藝術,增強香港中小學生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亦要為教師和文化藝術界設交流平台,透過綜合兩者意見,讓前線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喜好和學習習慣,為他們設計不同體驗國粹和中華藝術的新穎模式,提升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從而更主動認識國情,關愛國家和民族。
選派學生北上參觀社會成就展
黃錦良續指,為推動兩地姊妹學校交流,教育局應提高姊妹學校津貼補助,又提出可每年推行一次「國家意識周」活動,選派不同中小學校學生到內地參觀社會成就展或大型建設項目,增強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國家意識。
他還認為,特區政府應加大投放資源,支持本地愛國主義教育場館及基地建設,設計機制可引入內地政府、大學等合作資源,豐富本港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和內容,透過設法加強與內地政府聯繫,有效運用內地逾500個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為香港學生創造更多機會,讓他們可以去內地切身感受和學習。
至於維護教師專業和質素部分,劉智鵬表示,特區政府應加大力度推動及增加不同的內地考察團,定期安排教師參與,並要加強新入職教師培訓,課程應涵蓋憲法、基本法及國安法的學習等;另外亦可成立獨立委員會,由具專業資格人員為教師操守個案進行調查及調解,推動教師清楚專業操守界線。
檢討大學校長遴選等機制
他並建議,特區政府應檢討大學校長遴選、聘任及續任機制,以杜絕學府的教職員涉擅權醜聞等問題,特別是大學人員聘任都是出自公帑,相關機制應該要有足夠的透明度,及為公眾所接受。
教聯會對施政報告十建議
1.進一步推行愛國主義教育:
◆建議特區政府立法推行國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不同方式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國粹與藝術)激發學生國家認同感
◆為部分與內地學校結姊妹校的本港學校提供更多計劃津貼,促進兩地學校交流
◆加大投放資源支持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支援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每年推行一次「國家意識周」培養青少年愛國熱情
◆發揮內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優勢,助力香港國民教育
2.維護教師專業和質素:
◆加大力度推動及增加不同系列、地方的考察團
◆加強對新入職教師專業培訓,涵蓋憲法、基本法及國安法的學習
◆成立獨立委員會,由具調解專業資格、心理學背景或有訓輔經驗的教學人員擔任專家處理教師專業失德個案
◆加快處理投訴的速度,定時公開交代投訴個案的調查進程和結果
◆持續檢視及優化基本法測試安排
◆提供專款聘請代課教師以靈活調動人手
3.對應專上教育政策:
◆增加資源,推動專上學生認識中共二十大及國家改革開放情況
◆加深學生理解憲法、基本法、特區成立發展史、國家安全和守法教育
◆推動大專院校開辦配合「十四五」規劃中「八大中心」構想的課程
◆加快推動粵港兩地資歷互認合作框架
◆為自資院校提供大灣區推廣資源以開拓生源
◆檢討大學校長遴選、聘任及續任機制
4.對於香港STEAM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制定宏觀STEAM教育政策並推動政策落地,從小培養幼兒基礎的STEAM技能,長遠為港培養人才
◆強化STEAM教育師資培訓,加強STEAM資源平台建設,創建優質課程資源
◆加深STEAM教育國際和內地的交流與合作
5.應對學齡人口下跌:
◆在不縮減班級數目的大前提下,在個別地區採用不同的彈性措施,包括適度調整「開班線」,按區情推行可浮動的派位措施,小學每班派23至27人,中學每班派26至33人
◆配合「北都」發展吸引內地學童來港拓生源
◆為辦學團體提供足夠支援,鼓勵學校合併
◆改善中小學班師比例,提升教育質素
◆為學齡人口推算設立專責研究部門制定中長期政策
6.激活人口 家庭友善:
◆在「搶人才」政策的前提下,吸納更多境外生源,包括大灣區內地城市及東南亞學生
◆有限度放寬「雙非零配額」政策
◆逐步將文憑試推至大灣區內地城市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7.正向教育與精神健康:
◆有系統地推行正向及生命教育,建立完整的品格及生命教育課程
◆加入正向心理學於師資校長培訓
◆提升家長處理子女情緒教育
◆增撥資源培訓及增加精神科人手,改善學生精神健康服務不足
8.關注幼稚園營運問題:
◆調高每名幼稚園學童單位資助額,放寬全日班申請增加學費門檻
◆全日班資助額由較半日班多30%增至多50%,批准學校上調全日班學費額
◆幼教師生比例由目前1:11改為1:10(不包括副校長及主任),讓幼童得到更全面的照顧
9.提升校園設施:
◆為校齡逾30年的學校設立專項津貼,以專案方式為校舍設施升級改造
◆加快火柴盒校舍的遷校及合併進展
◆將空置校舍轉型為聯校宿舍,為境外學生提供住宿
10.培養本港學童對閱讀興趣和幸福感:
◆確定閱讀教育的政策指引及做好職權定位及監管
◆由校長帶領籌劃推動校本閱讀教育小組,改革閱讀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教聯會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文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