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青少年沉迷上網,稍不留神或會誤墮性陷阱。家庭及親子教育工作者司徒漢明表示,香港社會充斥性文化,加上不少青少年抱持「搵快錢」心態,容易對性罪行有較低警覺性,故建議政府「淨化社會」,加強各方面資訊監管,屏蔽不良訊息;家長及學校亦應透過宣傳教育,為年輕人建立正確價值觀,學會節制慾望。
指社會充斥性文化
司徒漢明指出,青少年墮入騙案主要有兩個原因,包括他們均抱持「搵快錢」心態,就算犯法都要滿足吃喝玩樂需求,或購買心儀物品;其次是香港社會充斥性文化,導致不少年輕人的性觀念開放,與昔日社會嚴謹的態度完全不同。若其身邊的朋友亦曾接觸相關網絡罪案,青少年便更易受到誘惑。
他認為,香港是「成人社會」,並非適合兒童成長的好地方,市民對電視節目隱晦表露性文化及暴力等訊息都習以為常,故建議政府「淨化社會」,加強多方面的資訊監管和限制,惟香港人的性開放觀念根深蒂固,實行措施與限制自由和民主無異,難度相對偏高。
他亦建議,父母及學校需提供足夠防罪資訊予青少年,讓他們面對騙徒時提高警覺。他舉例,學校可為學生舉辦講座或遊戲日,邀請警方到校為學生提供防罪知識,向他們灌輸正確價值觀,包括需透過兼職工作、幫人補習等合法途徑賺錢;同時亦需讓青少年學會使用節制能力,駕馭原始慾望,不會只根據喜好行事而不顧後果。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青少年若誤墮網絡騙局,或許終身走不出陰霾。司徒漢明表示,如青少年不幸受到傷害,社工會就個案嚴重性,處理他們的情緒困擾和心理偏差問題,幫助他們解開心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