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每年的「七夕」,都是個 「冇眼睇」的日子。比如,今年這天,香港媒體報道說︰「200位女性身穿華服向織女祈求美好姻緣。」隨文照中,一大片身穿淡粉淡綠淡紫色古裝的女士集體列陣跪拜叩首,確實虔誠得很。內地也同樣熱鬧,年年都是「中國情人節」的概念拉滿,從社區到商家再到個人朋友圈,都主打一個「浪漫」。甚至很多地方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做上一單「×××對新人喜領證」的新聞……但,就只能說無知者無畏吧。因為七夕,它根本就不是個情人節啊——不僅不是,情人們最好還應該避一避。

新華社就曾採訪民俗專家探究「七夕」的由來。專家明確表示,傳統的「七夕節」與情人節沒有任何關係。「七夕」起源於漢代,是年輕女性最重視的節日,每年這天晚上,女子們都要穿針引線,再擺好瓜果貢品,以「祈求自己可以如天上仙女一般心靈手巧」——主要體現在做一手好針線活兒。也所以,這套儀式被稱為「穿針乞巧」,這一天,也就是「七夕」,則被稱為「乞巧節」。目前,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的日韓,仍然也都過「七夕」,且內容均保留了「乞巧」的概念,和「情人節」並沒半毛錢關係。

中國當代把七夕打造為「中國情人節」的主要依據是「牛郎織女」的傳說。但這件事乍聽有理,稍微一琢磨就會「覺得哪裏不對勁」——牛郎織女一年只能一會,短暫的謀面意味着新一輪漫長的痛苦,對情侶來說,這種寓意真的合適嗎?

關於這點,倒真的不是亂說,早從《詩經》開始,中國古代多部著作裏都曾提到「織女星」和「牽牛星」的意向,且大部分是聚焦在他們幾乎永遠隔銀河而相望,永遠頻繁移動互相追逐卻又永遠追不上的標誌性狀態。比如1975年底時,湖北曾出土了一批秦代竹簡,當中刻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的字樣,說明打戰國起,人們就知道牛郎(牽牛星)織女是一對兒,但結果卻不怎麼樣。也因此,中國古代其實是認為七夕不宜婚嫁的,比如秦代古書《日書》就記載:「七夕娶妻忌日。」

明明是好端端的「乞巧節」,硬生生被說成「情人節」;明明不是什麼好寓意,卻偏偏忽悠情侶去大肆慶祝,箇中原因無非是商家牟利。「針頭線腦」的乞巧能有什麼油水?利潤最高的玩法永遠是男人表忠心的禮物和女人尋安全的儀式。也因此,何止是七夕,聖誕節、「女神節」、白色情人節、618、雙11甚至是萬聖節,都沒差,都能是情人節。

忽然在想,眾多「被誤解的節日」中,最諷刺的大概應該是三八婦女節——本來是一個以「女性地位提升」和「平權」為內容的思想先進的節日,現在卻被包裝成「女神節」而極盡物化女性之能事。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