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展基(左三)在向學生講解土壤知識。
◆研學團到訪黃河流經蘭州市的其中一段,不少師生是第一次親眼看見祖國的母親河。
◆無論在路上抑或在實驗站都隨處可見生長得比人還要高、一望無際的粟米「林」。
◆河西走廊公路兩旁的巨型風力發電機。

極境產糧不怕艱辛絞盡腦汁 感動團員精進所學作貢獻

由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率領的「STEAM@Soybean甘肅研學團」行程豐富且緊密,為的是爭取機會讓學生多看多學。各團員每日上午約6時起床,到各考察地點都需乘坐約3小時車程的旅遊巴或火車,但在過程中,他們真切體會到西北農民在極端、複雜環境下耕耘的辛勞、一粒大豆的來之不易,方明白食物的珍貴和在香港「食來張口」的幸福。有學生更受到農業科研人員不求回報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激發和鼓勵,希望着手研發人工智能科技和產品,日後可為農業智能自動化及糧食議題作出貢獻。◆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新界喇沙中學中五級生物組的方俊杰、張志筠和陳紫佟說,這次研學團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結合,見識了西北大片粟米、大豆和小麥等農田的壯觀,也學習到更多關於在極端環境下種植大豆和其他作物的農業知識、節水方法及監測技術,體會到課本理論和現實操作的差別,大大地豐富了自身的學習經歷。

立志助農業智能自動化

方俊杰坦言,被林漢明團隊和當地科研人員那種不求回報、永不放棄的精神所感動,「這激發我思考如何把正修讀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和生物科結合,可否發明人工智能蚯蚓協助翻鬆泥土,為農業智能自動化以至人類糧食議題作出貢獻?」

從窗外的美麗風景到田間的作物、小昆蟲,他培養起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想發掘更多奇奇怪怪、漂亮有趣的事物」,認為這有助學習和未來的學術研究。

切身感受食物食水來之不易

張志筠和陳紫佟則從西北猛烈的太陽光、強勁的紫外線、稀少的降雨量及偶發的沙塵暴及傳染病等,真切體會到農作物的收成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更明白農民付出的辛勞,「我們參觀節水農業試驗站時,看着研究人員如何千方百計為節省每一滴水以作灌溉而絞盡腦汁,可見糧食和水資源的重要性,我們生活在香港,真的好幸福!」他們承諾,以後會加倍珍惜食物和食水。

西北風光與文化亦深深打動了團友,陳紫佟表示,「看到山頂蓋上積雪的祁連山脈,感覺太震撼!」本身害怕昆蟲的陳紫佟,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博物館蝴蝶園被數以千計不同品種的翩翩蝴蝶「包圍」後,不僅克服了恐懼,更開始懂得欣賞牠們的美,「真的很漂亮、很壯觀。」

科學人堅毅靈活 啟發學生興趣

世界龍岡學校劉皇發中學中四級學生張家瑜和黃愷斐說,自己曾在中三級STEM課程中,以大豆製作手工肥皂和豆腐花等,啟發了她們對認識大豆的興趣,這次研學團可以跟大豆權威林漢明的團隊學習,看看對方投放了無數心血的大豆研究項目,這讓她們看到科學家們的人文精神及毅力,也加深了她們對科學的興趣,「希望將來有機會繼續深造,在不同崗位上運用所學,幫助像在西北這樣極端氣候和環境的農民以科學解決農業挑戰。」

張家瑜此行則學到不少知識,例如日照長短會影響水果的甜度,不同氣候也有相應適合耕種的作物,「最感興趣的是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位於張掖的節水農業試驗站,研究人員運用不同儀器針對不同方面的挑戰監測作物的生長情況,啟發我在面對困難時,也要盡量思考運用所學去應對問題。」黃愷斐則擬把考察期間學習到的間作、滴灌等有效又慳水的種植技巧帶返學校,應用到校內的大豆項目上,並進行相關研究。

同學們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這次研學團是3年新冠疫情以來,首次與同學和老師離港遊歷,「一齊學習、一齊玩」,為他們的中學生涯補回珍貴而難忘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