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同學們收穫豐富,研學團的帶隊老師們同樣獲益良多,感受強烈。新界喇沙中學副校長兼生物科科主任岑展基說,這次研學團的意義在於讓學生走出課室到真正的實際環境,立體地認識整個大豆和農業的生產過程、發展及面對的挑戰,尤其是了解如何在印象中沙塵滾滾的大西北極端環境下進行大豆和農業科研,以及如何開發新技術改善糧食供應,又透過不同角度接觸大自然環境的千變萬化,從而明白學校內的基礎科研與外在真實環境的差異,及回應了「為什麼一粒豆都可以搞出科研」和其中原來涉及眾多複雜議題及學問。
岑展基表示,自己對這次研學團的最大感受在於,雖然人們常說在南方種植稻米「粒粒皆辛苦」,但是國家把挑戰更大的西北環境也「征服」了,能夠做到大規模耕作,甚至可以供應種子到全國以至國外,為全球糧食安全發揮前瞻性角色。
他希望這些體驗感染和啟發同學,即使將來未必直接從事耕作的工種,也可以透過農業管理、推廣有機農業以至用藝術向巿民大眾表達農業和大自然的美,在不同方面以不同角色同為農業作出貢獻。這次雖然是關於大豆的生物研學團,但是自己也學到了很多地理知識,包括土壤、降雨、風速、日照等非生物因素如何影響種植。岑展基又讚嘆大西北地貌壯觀,這次不僅親身踏上以往只在中史課和《西遊記》中聽聞的絲綢之路,看到了漢代土城牆,更見識到新道路和鐵路網,以及從未想像過在道路兩旁鋪天蓋地的光電場和風電場設備,笑言「睇到嘩嘩聲!」
亟需跨學科知識 帶動學習氣氛
這次親身經歷讓岑展基還讓體驗到,國家的整體科研技術已大大提升,而西北的城市規劃和民生經濟發展甚至媲美南方。更多與師生、家長分享所見所聞,多了可以用於教學的素材內容以及國家現代化發展蓬勃的實際例子,「感覺更實在、貼身、自豪。」自己也會不停學習,「帶領同學認識國家最新發展,讓他們也有不一樣的經歷。」
世界龍岡學校劉皇發中學生物科科主任李詠儀表示,此前帶領同學在學校種植大豆已經感到困難,很難想像在大西北能夠種植成功,但是此行卻親眼見到一片又一片的大豆田,且牽涉到的不只生物,還有生物科技、商業和管理等範疇的知識。這些均幫助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讓自己和學生都眼界大開,「原來一顆小小的大豆真的不簡單!」同時,同行的教授、專家在行程中不時都會向師生講解一些新知識,或是指出一些平日被大家忽略的事物,又與師生們一起討論,「形成了一種很自然又濃厚的學習氣氛,希望能夠在校內也推動起來。」
李詠儀直言,內地有些方面的學習資源比香港多,經過這次研學團後,未來將更多帶領學生到內地考察及交流學習,希望豐盛學生的經歷,「這樣未必會使他們考試更高分,但是可以增加他們的生活經驗,轉化成他們作為社會未來棟樑和領袖的軟實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