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對《文匯報》的第一次印象,是我13歲那年,在北京師大女附中讀初中一年級。我讀的這間中學是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好就好在學校盡可能提供各種學習途徑、藏書和各類期刊,豐富開拓學生的視野。

在圖書館的報架上,「文匯」兩個字很特別、很醒目,內容有許多關於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深深地吸引着一個文藝少年的心。

多年後到了香港,發現這裏也有一份《文匯報》,還以為是上海《文匯報》的香港版,原來是另一份報紙。香港的《文匯報》豐富多彩的內容,成了我了解香港的百科全書。

不知不覺間,讀香港《文匯報》已成習慣。後來才知道,原來上海和香港兩家同名的《文匯報》之間,有很深的關係。

《文匯報》於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創刊,1947年被淞滬警備司令部以「連續登載妨害軍事之消息,及意圖顛覆政府,破壞公共秩序之言論與新聞」強令停刊,其後報社的主要編輯人員赴港,在1948年9月9日在香港創辦香港《文匯報》,就是這一批當年的「港漂」上海進步報業精英,把愛國進步的精神傳承到香港,開始了《文匯報》的新篇章。而上海《文匯報》,直至1949年6月21日才得以復刊,從此《文匯報》分別在上海和香港兩地發展。

副刊版是一份報紙的精靈,琳瑯滿目的「小豆腐塊兒」短篇或雜文,均是學貫中西、知多識廣之士,在這個天地厚積薄發,和讀者分享生活、體會、見識的點滴,有如在繁華喧囂的鬧市中,提供了一泓清泉,令人瞬間如沐春風;想不到,13歲就認識了《文匯報》的我,也成為當中的一員,不經不覺時已數年,每個星期和這版的主編、責編交接一次,她們要從我的文章中找出錯字病句,還要驗正真偽,我可以隨手撰來,她們卻一點不能馬虎,她們長年累月深夜12點上班辛勤勞動。

隨着人民生活的進步,國家建設的發展,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香港《文匯報》「文以載道 匯則興邦」的核心價值理念更加鮮明突出。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香港《文匯報》,在香港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努力親近和團結知識分子和文化愛好者,為有真知灼見的文化藝術精英提供作文立說的平台,不斷為文化藝術的發展和探討發表高質量的文章,從而得到讀者的讚賞、廣大讀者的支持。

香港《文匯報》是經國家特別批准進入內地發行的少數香港報紙之一,在內地發行量穩居香港報紙首位,在海外發行33個海外版,讀者遍及五大洲。

何日丹同舐,寒更墨共研,在香港《文匯報》創刊75周年的日子,祝《文匯報》取得更大成就,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