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在昨日的「香港造地發展及融資經濟論壇」中,不同領域的經濟專家普遍認同「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的建設有利經濟發展及改善民生,同時亦具經濟效益。有學者認為目前經濟不景,成本不再飛漲,超支的可能性減低,政府應該把握機會填海造地。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及榮休教授雷鼎鳴指,香港人想「住大啲」等原因帶動樓價昂貴,故可彰顯「北都區」及人工島的土地價值。他認為,兩個造地項目的賣地收入將遠超項目成本,又指本港人口老化,未來公共開支會上升,需要能夠賺錢的項目以緩解財政壓力,「一個賺錢項目,無理由唔做」。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客座教授宋恩榮表示,目前本港經濟活動集中於維港兩岸,變相令人口集中該地區,但居住卻集中在新界,導致交通擠塞,直言在城市發展的角度去看是十分不合理,而「北都區」可適當將人口分布,至於人工島則可適當解決交通問題。
傚「玫瑰園」輸大量外勞降成本
宋恩榮也指,雖然香港的建築成本是全球第二貴,但如果比較當年「玫瑰園」計劃,該項目原本預算超過2,000億元,但經過政府修改計劃以降低成本後,最後耗資1,553億元便完成整個工程,主要原因是當年政府輸入大量勞工。如今經濟不景,成本不再飛漲,超支的可能性減低,政府應該把握機會填海造地,更可仿傚當年輸入勞工降低成本。
至於人工島的安全性問題,宋恩榮強調,赤鱲角機場及港珠澳大橋亦是人工島,結構相當安全,即便當遇上颱風或水浸時亦很安全,相反舊區較易出現水浸,因其安全系數較舊區低。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及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指,政府發展人工島時,除考慮經濟效益,亦要照顧社會和諧,認為人工島的房屋規劃應明顯傾斜於補貼房屋。他指,目前居屋二手市場缺乏流轉,認為人工島可以引入特殊機制,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靈活放寬部分限制,釋放港九新界公營房屋的價值。
人工島可助九龍舊區重建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葉文祺稱,香港過往依賴填海建構新市鎮,並有三分一人口在這居住,但與新加坡相比,香港的填海地比例較低。另外,他認為,人工島可以協助舊區重建,幫助居民重置,尤其是油尖旺、深水埗一帶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