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團參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土壤博物館。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鍾健文)「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土壤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更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研學團除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了解中國農業從古到今的文化和技術發展之外,還到訪該校的土壤博物館,透過觀察真實土壤樣本認識我國土壤的分布和類別,包括黃土、白土、黑土、紅土及青土,以及它們的特徵性狀、成土過程和農業利用等。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導賞員介紹指出,1厘米厚的土層需要100年至400年方可形成,過程極度緩慢,而土壤退化在過去60年導致全球農業產量下降逾10%,並造成多種威脅人類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生態危機。這引發大家對珍惜和保護土壤的意識和反思,地底泥一點也不「賤」。

武威 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

在武威的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研究人員向參訪的同學展示和介紹玉米和大豆的「間套作」。所謂「間套作」,即是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時種植兩種或以上的作物。間套作比單作方法的優勢在於既能夠增加農田的作物多樣性、減少化學肥料用量,例如大豆與土壤的固氮作用可補助需氮量高的玉米,又有助提升養分吸收及增加產量。

此外,針對西北降雨低、水資源短缺以及氣候乾旱和蒸發量高的極端環境,實驗站採用滴灌方式把水和肥料透過滴管輸送到作物的根部,同時利用塑膠覆膜包蓋土壤防止水分被蒸發,透過兩者結合實行精準農業,不僅科學地保障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供給,更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以汗水留住每一滴水」。

張掖 節水農業試驗站

林漢明與張國宏帶領研學團到甘肅省農科院張掖節水農業試驗站的隴黃大豆農田。林漢明現場向研學團師生介紹和講解隴黃大豆的知識和資訊,當中特別提到,此時此刻正值隴黃1至3號大豆種子和大豆根瘤菌正在太空進行航天實驗之時,能夠帶領師生對大豆進行實地考察,意義非凡。

酒泉 高華種子公司

到了酒泉,植物生理學博士、高華種子公司主席謝天佑帶領研學團參觀該公司於當地的基地農田,並講解關於培育高純度種子的工作和重要性。他以供給日本公司的南瓜種子為例,屬於雌雄同株異花授粉的南瓜,主要靠蜜蜂等昆蟲傳播花粉,但是為了保證種子的高純度,基地員工會進行嚴謹的人工授粉工序,包括授粉前為雌花罩上紙袋防止意外被昆蟲授粉,而且工作要在晴天的早上進行,以及授粉後繫上繩圈以作識別和後續跟進,以保證培育出發芽率達100%的高純度種子,因為種子純度可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過低則會造成經濟、時間和勞動力的浪費和損失,甚至破壞信譽。由此可見,無論是南瓜抑或大豆,一顆小小的種子都涉及大大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