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蠔鄉獲得新生。
◆塗鴉作品與斑駁的牆壁結合一起。
◆古墟的塗鴉作品。
◆深圳沙井古墟改造項目獲聯合國兩項大獎。

沙井,位於深圳西部,一個因掘井沙多而得名的地方。沙井古墟,有着上千年的歷史底蘊,這裏曾經是深圳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它盛產鹽和漁業,宋元時期就已經成為商業要津,此後鹽退蠔進,沙井人發展插桿養蠔,成為大灣區鹽場文化、蠔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承地。沙井古墟是深圳現存最大的歷史街區,改造前只有一條古老但已經被污染的河流、一座800年歷史的石塔、幾百棟老屋、幾十處祠堂、古井和古蹟。同時,它又混雜了城中村、臨時建築與居民社區,整體風貌呈現出新舊雜陳和多元共生的狀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石華

如今通過「沙井古墟新生計劃」,採用「城市針灸」的改造方法,改造後的沙井古墟不僅繼承了原有的嶺南復古文化,而且成為當地傳統文化展示的舞台,晉升為網紅打卡地,成為深圳城市更新與文脈傳承的新樣本。

激發當地文化遺產復興

沙井古墟並非在主街道上,記者穿過多條僅一米寬的巷道,兩旁都是韻味十足的老房子,穿行其中如同走迷宮一般,每走一步都是新的風景,按照導航尋找很容易迷路,若無本地人引路,幾乎很難找到。

穿過一座石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距今800年的龍津石塔,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座石塔比故宮還要早200年,是深圳現存最早的地面建築。石塔旁的龍津河穿過古墟,串聯起宋代、明代、清代到近代的各式建築。

隨着城市進程的發展,墟市的日漸衰敗,昔日曾直達珠江的龍津河也成為了一條寬度2米左右的排污渠,居住在河道兩側的居民曾一度苦不堪言。隨着「沙井古墟新生項目」的完成,居住條件才有所改觀。

如今的古墟已經變成了網紅打卡地,龍津河邊的河邊設計:花池、座椅、小橋、步道,製造了新的「河岸」。在幽靜的時光中,不僅可以欣賞到嶺南的復古文化,塗鴉作品與斑駁的牆壁結合一起,新藝術與老建築的驚艷碰撞,古墟再次煥發生機。

沙井古墟的歷史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但由於整個地區的衰弱,這些傳統文化也走向式微。設計師通過恢復一系列公共空間,激發當地文化遺產的復興。

在微改造後的空間裏,古墟陸續展開了粵劇表演、螳螂拳課堂、學術沙龍、樂隊現場、古墟市集、互動工作坊、真人圖書會,以及各種類型的村民自發活動,激活了潛藏已久的本土文化基因。多種形態的文化活動因為空間和展覽的媒介作用,在千年古墟中相互碰撞出火花,並進一步鏈接了個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

近來,隨着深港「跨城消費」的火熱,港人的消費半徑正逐步從有口岸地利優勢的羅湖、福田,延伸至寶安的商圈。記者從寶安區委宣傳部獲悉,除了美甲、按摩、牙科這個「港人來深」消費三件套,香港人來深圳消費版圖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寶安這類既有囊括了各類網紅景點和美食,更有深圳歷史文化味道的老街小巷,都成為港人來深的熱門之選。

改造獲聯合國兩項大獎

2019年,沙井街道以第十六屆沙井金蠔美食民俗文化節為契機,啟動「沙井古墟新生」計劃,通過對歷史場域核心示範段的保護與煥新,探索未來城市更新單元中創新實踐的新模式,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張宇星和韓晶成為了這個項目的設計師。

「感覺面對着一幅綿延千年的時間藏寶圖,它就像一盤珍珠,雖然在歲月的長河中略略蒙塵,但並不失光彩照人。」這是韓晶第一次走進沙井古墟的真實感受。

設計師選擇了從龍津河入手,並對一座老屋、一個戲台、一片廣場、一個廢墟等進行了改造設計,類似於一種「針灸療法」,選擇最關鍵的經脈、穴位,對其進行輕微干預,避免因為突兀的設計介入而造成地區社會結構和空間紋理的斷裂。

改造項目在2021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兩項大獎:歷史環境中的新設計獎和可持續發展特別認可獎。

在亞太遺產獎評委對項目的評語中有這麼一段話,表達了對該項目的認可:巧妙地採用了「城市針灸」的方法,在關鍵地點置入最少量的設計介入和行動干預,使這個可追溯到清代中期的傳統商業聚落重獲新生。

據了解,這是自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建立以來,深圳市項目首次榮獲該獎項,也是深圳城市更新與文脈傳承的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