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疫後復常,港人北上消費勢頭正盛,但來港旅客數目不似預期,對香港經濟和社會或多或少造成負面影響,必須予以重視。今後香港的城市發展須更大程度地與區域發展結合,既要重視全局亦要關注細節,才可保持旅客訪港的意慾。
打響國際大都會品牌
以旅遊業為例,往日香港以購物和美食作為吸引內地旅客的主要賣點,但現時兩者均深受挑戰。前者有來自海南自貿港的免稅政策,後者有來自全國美食推陳出新的風潮。從打造城市品牌角度來看,購物之都和美食之都均是脆弱的品牌,欠缺足夠的獨特魅力和持久性;而且時移勢易,土豪式消費的潮流正逐漸退卻,旅客對美食亦有更高更多的要求。
靈活創新和有的放矢不只是香港人的特質,亦是旅遊業發展的王道。以自身的優勢滿足內地旅客之所需是重要手段。必須要問的是,當前來港的內地旅客要的是什麼?以深圳市民為例,他們的巨大生活壓力與壓迫感與香港市民無異。在周末遠離市區,到近郊放空自我、融入自然和享受家庭樂,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選擇之一。筆者早前到深圳大鵬考察,親身經歷了周六市區往大鵬方向嚴重堵車、海灘滿滿是人群,周日下午回程再嚴重堵車。只需要打開地圖一看,深圳東部鹽田港以外至大鵬半島是全市最長、最完整和最自然的海岸線,這解釋了深圳市民為何寧可開車五六十公里並忍受堵車,也要到大鵬半島享受自然風光與海灘,同時反映出周末近郊旅遊是新一代的內地民眾消費模式和城市生活態度。
香港擁有大量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而且是國際知名,可以全力打造成為面向旅客的新品牌。讓這品牌更具優勢的,是自然風光距離城市不遠且容易抵達,絕對擁有獨特性和難以被取代的條件。香港所需要的就是一套有焦點的旅遊發展策略,當中必須強調區域到社區的多空間尺度縱向協調,也必須重視不同業務範圍的橫向整合。
從粵港澳大灣區層面看,拓展沉浸式體驗大自然和慢活旅遊,是整個區域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在這盤大棋中絕不可能缺席,旅遊業策略需要與灣區其他城市密切配合,重點之一是從傳統概念上的訪港旅遊,改變為灣區周末短程城際旅遊。重點之二是既要呈現出香港自然風光的獨特性與優勢,又能與深圳等城市的相關旅遊資源相結合成為另一名片。購物和美食可以配合新策略作聯動式發展,畢竟「民以食為天」。套用國內和國際雙循環概念,香港可以藉此發展起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大循環,並將國內大循環推向國際,吸引全球旅客同時到訪香港和深圳等地,使香港的旅遊業能夠以新形態發展。
旅遊推廣策略要有焦點
近期啟德郵輪碼頭的接駁交通出現問題,正好反映本港旅遊業與其他業務在預早整合規劃、有效執行和靈活應對危機方面有待改善,需要進一步建立默契。要進一步打造香港的自然風光旅遊,必須協調交通、住宿、自然保育、民政、保安、投資等多方面工作,並且在制度安排上提升政府與業界的有效協作和執行的能力。
再以上述例子作討論,專程前往大鵬半島旅遊的深圳市民,是為了有更好的體驗,必定留宿於當地的民宿。當地擁有大量的民宿,不同檔次任君選擇,總的來說已有系統地發展起來,成為一大產業;四周的小店美食亦成行成市。香港的自然風光景點多位於西貢、馬鞍山、大嶼山等地,因此是否可以考慮在西貢市區、馬鞍山和大嶼山的村落有系統地發展民宿產業?政府可以在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情況下,推動規劃結合西貢的海鮮美食、西沙路的茶座、東涌眾多古蹟的路線,把這些地方的特色以及承傳的傳統文化作聯動發展。惟這些地區的公路系統較弱是一大難題,及時拓寬路面提升容量、全力鼓勵公共交通,以及善用現有單車徑推廣綠色旅遊,都是配合香港旅遊持續發展的可取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