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注重生活空間的裝飾,家中一花一木又或是一桌一凳,都可以透出個人的品味,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展現他們的審美與喜好呢?茶具文物館近日推出新展「文人文玩——中國文人用具與茶生活」,展出近百組精選自香港藝術館及茶具文物館藏中國明、清時期的文房雅玩和茶具器物,從中一窺中國文人博學好古的審美文化。◆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部分圖片由茶具文物館提供
是次展覽分區展示以竹、玉、石和紫砂等物料製成的文房雅玩及茶具,這些物料製成的器物,都在古代文人生活中佔據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重要呢?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莫潤棣介紹:「古人為考試為官,寒窗苦讀的時候其實很悶,所以他們不只是讀書寫字,書齋案頭上還會放一些啟發他們文思與幻想的文房用具,這些玩意都很有特色。」明代以來,文人生活品味也不斷提高,對文房用具及賞玩器物產生濃厚興趣,亦藉此凸顯他們的生活品味。
古人也有「滑鼠墊」
以「竹」為材製作的文房用具最多,不僅是因為它價格低廉,亦因為竹所象徵的氣節。文人為啟發文思,會在紙筆墨硯外的器物上留下想像空間,比如在竹製的竹筒綴以竹雕。明晚期隨着竹刻工藝趨於精湛,南京有「金陵派」,上海有「嘉定派」,展覽展出明末至清時期的竹雕筆筒,其上竹雕巧奪天工。「其中一件高浮雕竹林七賢筆筒,以浮雕法、透雕法雕刻出充滿透視感與層次感的畫面,展現古代文人隱逸的生活。」莫潤棣說,除了竹林七賢的故事,松下老人對弈、赤壁夜遊的題材也為文人所鍾愛。
如同當代人使用滑鼠墊,古人也有臂擱,又稱腕枕,因他們的服飾衣袖寬大,寫字時將臂擱墊於臂下,可防止墨汁弄髒手臂。大多臂擱也是竹製,展覽中一件留青山水臂擱,是用留青技法雕刻而成,即是以淺雕法留下竹的青筠為陽文裝飾,以竹青與竹肌的色澤對比凸顯主題,因為年代久遠,竹肌已由青綠變成黃色。除了書桌用具外,竹亦會被用來雕製成具有藝術性的實用器物,比如香爐、香筒等。
仿生器物增雅趣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國力昌盛,紫砂壺備受帝王青睞,加上文人參與推動,紫砂用具發展進入空前繁榮時期。除了茶壺,紫砂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今次展覽就展出了清代陳子畦、陳鳴遠兩位紫砂名家的作品。「陳子畦和陳鳴遠以技巧和創意著稱,他們模仿自然生趣,擅長製作仿生器物。」莫潤棣以陳子畦的貼梔花樹段筆筒為例介紹:「梔花是中國很常見的花卉,也有吉祥寓意,因為它的花瓣是同心而生,於是許多器物也用上了梔花裝點。」陳鳴遠的巧色荷花葉洗(用來盛水清洗毛筆的工具),則是以一朵含苞的荷花配以蜷曲荷葉,生動真實而不乏詩意。
展覽亦展出製壺大師黃玉麟的仿供春樹癭壺一個,以黑段泥製成,造型奇特,壺身紋理模糊,像樹皮一般癭瘤滿布,並以瓜蒂為蓋,妙趣橫生,雖然不那麼華麗典雅,但是韻味十足。
自設茶席感受文人生活
除了琴棋書畫、讀書靜修等活動外,品茗亦是文人的生活日常。文人在雅集中品茗交流,對茶具、環境和形式均十分講究。「茶席」即是品茗的場所與空間,並結合了對茶品、器具、布置和環境等不同方面的要求,無一不體現着文人對茶文化的了解及個人創意。
展廳內安排了一項互動裝置《品茗空間——我的茶席提案》,介紹中式茶席的基本配置,參觀者更可親自設計屬於自己的茶席,藉此體驗中國茶文化的魅力,感受悠閒的茶生活。觀眾可以選擇紫砂、瓷器、玻璃等不同材質的茶具,以及各種品類的中國茶,配合春、夏、秋、冬的場景,通過動手來認識現代中式茶席的基本配置,親自設計屬於自己的茶席。茶具文物館二級助理館長何文泰介紹:「布置茶席是一種蘊含巧思的藝術,也是主人精神世界與情感的體現,因此主人往往會選擇符合客人身份、地位和需要的茶具,表現一種人性的關懷。」
展覽:「文人文玩——中國文人用具與茶生活」
展期:即日起至明年九月三十日
時間:周一、三至日10am-6pm
地點:中區紅棉路10號茶具文物館(香港公園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