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亮

王正亮,在父親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初中已接觸玄學,後得佛法老師傳授陽宅風水及文王卦。直到2013年,通過禪定悟出與際遇相應之姓名學,依此因緣,公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

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皆因皇太子貪玩,而王振想出各種各樣的法子投其所好,逗得英宗朱祁鎮非常快樂。無他,朱姓癸水喜歡變化,王振之所以有優勢,皆因五行互動的效果!

首先,王姓辛金生朱姓癸水,更重要的是辛合內卦丙火,成了皇帝的心腹,辛丙見癸成水局,可變化多端去取悅皇帝。當然,寵信宦官的下場也是很慘的。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也先發兵怒攻明朝,五行基理如下:

1)己土,中土皇朝生庚金,帝制受到來自北方癸水合戊,見丙火成火局,對明帝制不利!

有一年,皇宮要招收一批太監。蔚州(今河北蔚縣)地方的一個二流子,名叫王振,年輕的時候讀過一點書,參加幾次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便在縣裏當了教官。後來因為犯罪該判充軍,聽說皇宮招太監,就自願進了宮,從而充了罪罰。宮裏識字的太監不多,王振粗通文字,所以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後來,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鎮讀書。朱祁鎮年幼貪玩,王振就想出各種法子讓他玩得高興。

宣宗卒時,朱祁鎮僅有9歲,朝臣有人欲立襄王為帝。在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等人力爭下,終使朱祁鎮於正月初十即皇位,是為明英宗,以第二年為正統元年。二月,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主持軍政大事,下令停辦所有不急之務,勉勵幼小的皇帝好學上進。這一做法致使仁宣時期政治較好的狀況得以延續,「海內富庶,朝野清晏」、「綱紀未弛」。同時,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元老重臣依然在朝中發揮重大作用。他們遵從宣宗遺囑,在太皇太后的領導下盡心輔佐幼主,對穩定明王朝政局,保持良好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侍奉朱祁鎮讀書的太監便是王振,他善於迎合朱祁鎮的心理,深受朱祁鎮賞識。朱祁鎮即位後不久,王振便當上了司禮監太監,幫助明英宗批閱奏章。明英宗年少好玩,根本不問國事,王振趁機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朝廷大員誰敢頂撞王振,不是被撤職,就是被充軍發配。一些王公貴戚都討王振的好,稱呼他「翁父」。王振的權力可以說是頂天了。

這個時候,我國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已經強大起來。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派3,000名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要求賞金。王振發現也先謊報人數,而且還將進貢的馬匹減少了,於是就削減了賞金。也先又為他的兒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絕。這一來,也先被激怒了,他率領瓦剌騎兵進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將出兵抵抗,被瓦剌軍打得潰不成軍。

邊境官員向朝廷告急,明英宗召集大臣商量對策。大同離王振家鄉蔚州不遠,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產,他怕家產受損失,竭力主張英宗帶兵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埜同野)和侍郎于謙認為朝廷準備不夠充分,不能親征。明英宗是個沒主見的人,王振怎麼說他就怎麼聽,不管大臣勸諫就冒失決定親征。明英宗叫他弟弟郕王朱祁鈺和于謙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鄺埜等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浩浩蕩蕩向大同開去。

過了幾天,明軍的前鋒在大同城邊被瓦剌軍打得全軍覆沒,各路明軍也紛紛潰退下來。明軍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時,太陽剛剛下山,有人勸英宗趁天沒黑,再趕一陣,進了懷來城(今河北懷來)再休息,即使瓦剌軍來了,也可以堅守。可是王振卻想着落在後面裝運他家財產的幾千輛車子,硬要大軍在土木堡停下來。土木堡名稱叫做堡,其實沒有什麼城堡可守。不久,明軍就遭到了瓦剌軍的伏擊。明軍毫無鬥志,丟盔棄甲,狂奔亂逃。瓦剌軍緊緊追趕,被殺和被亂兵踩死的明軍不計其數,鄺埜在混亂中被殺死,禍國殃民的奸賊王振也被禁軍將領樊忠一鐵鎚砸死。明英宗做了俘虜。歷史上把這次事件稱做「土木之變」。此一戰役,明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官員亦死傷50餘人。英宗被俘消息傳來,京城大亂。廷臣為應急,聯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眾議,但祁王卻推辭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為難之時,英宗秘派使者到來,傳口諭命郕王速即帝位。郕王於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瓦剌自俘虜明英宗,便大舉入侵中原,並以送太上皇為名,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乘機攻佔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