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者多稱用智能電話感困難 社協倡設大使助推數碼共融
香港正面臨人口急劇老化的問題,特區政府提出「精準扶貧」策略,並識別三大群組需針對性支援,其中以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構成的「長者戶」人數最多,佔逾55萬人。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昨日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疫情間基層長者缺乏子女支援,當中只有15%受訪基層長者經常與子女聯絡,另僅得8%受訪者經常從子女獲得情感支援。社協建議特區政府於長者中心恒常設立「數碼大使」,推動數碼共融,並為長者提供適切支援;而為協助較隱蔽及有複雜醫療需要的「長者戶」,則需以外展及個案管理模式提供社區基層醫療服務。◆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社協聯同香港老人權益聯盟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合作,於去年7月至今年1月間成功與162名基層長者戶訪談,發現受訪長者孤獨量平均分為9.2分(高於8分即屬嚴重程度的孤獨感),部分受訪者出現情緒困擾狀況,當中焦慮狀況的比率較普通居港人士高一半以上。
整體而言,出現抑鬱、焦慮及壓力的受訪者比例介乎48.3%至60.5%。社協亦獲基金資助,於去年7月至今年10月進行基層獨居及雙老長者支援計劃,調查發現如長者有參與該計劃並獲得支援與關懷,其孤獨感較非計劃參加者明顯較低。
社交孤立嚴峻 欠缺數碼支援
疫情間社交隔離措施影響下,令部分長者逐漸養成隱蔽習慣,導致社交孤立的問題嚴峻。社協幹事連瑋翹表示,當時長者中心及其他社署資助服務單位均只維持有限度服務,一方面令長者失去固有聚腳點,同時亦阻礙他們有需要時得到適切的服務支援及介入。
中文大學社工學系助理教授崔佳良指出,雖然有使用智能電話長者比例近年顯著上升,但研究發現逾90%受訪長者在疫情間使用智能電話時感到困難,且欠缺數碼支援,反映他們的數碼需要已由量性轉為質性。
社協幹事阮淑茵表示,基層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社會資本較低,亦無其他同住親友,因此較難獲取支援,甚至或因數碼隔閡而無法獲得資源及減少社交,求助無門下影響情緒及生活質素,更可能變得孤獨及隱蔽。
研究亦發現85.2%受訪者患有慢性病,較全港長者的75%高;逾30%至40%受訪者亦在獲得疫苗接種的資訊、確診或懷疑確診下的支援上出現困難。崔佳良表示,該些基層長者戶面對健康問題時,求醫無門,部分或被迫不必要地使用急症室服務,甚至延誤求診。
現年68歲的關婆婆一直獨自照顧73歲患有長期病症的丈夫,她昨日於記者會上慨嘆,去年疫情時,她和丈夫都確診兼感到惶恐不安,卻不知可從哪裏買藥或去接種疫苗,「我們都很害怕,也不敢出門,只能困在家裏。」
建議設「社區保姆」支援「長者戶」
社協幹事廖智皓表示,雖然社會現正走向復常的道路,惟過去的社交隔離措施已令部分長者養成隱蔽習慣。他建議於各區設立「長者社區保姆」,以加強對體弱獨居及雙老家庭的支援。針對推動長者數碼共融方面,政府可透過長者數碼外展計劃等,以培訓班方式推動數碼共融,並於長者中心增聘恒常數碼大使,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
長遠而言,他認為政府需研究及制定數碼共融政策,促進私人企業、慈善及非牟利團體與政府部門合作,協助弱勢長者過度數碼年代。
社協同時建議由地區團體與各區康健中心合作設立外展隊,接觸隱蔽長者及其他患者積極度低的社群,以個案管理形式建立關係及介紹服務;醫管局亦應盡快提升門診服務的可達性及全面性,例如提供更彈性的預約方式及時間,為長者提供有連慣性的家庭醫生服務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