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紫檀嵌櫻木五足圓形小香几
◆明末清初黃花梨香几
◆明末清初黃花梨束腰長方香几

古代中國的焚香文化源遠流長,早至漢代已廣泛使用香爐禱祀許願或焚蘭塭麝,在府邸廟宇的室內外皆可陳設。而香几,顧名思義,即放置香爐的台几,其對達官貴冑的象徵性更勝於實用性,外形修長對稱,立於廳堂中央,除了陳設爐鼎,更有置放奇石、盆栽或花瓶等,非富貴之家不可見。

明朝文人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記載:「書室中香几之制有二:高者二尺八寸,几面或大理石面,岐陽瑪瑙等石,或以豆柏楠鑲心;或四八角,或方,或梅花,或葵花,或慈菰,或圓為式,或漆,或水磨諸木成造者,用以閣蒲石,或單玩美食,或置香櫞盤,或置花尊以插多花,或單置一爐焚香,此高几也。」這是極少數古人詳實地闡明材質、形制、用途的家具之一,可見古代文人對香几的重視程度,將其本身亦視作藝術陳設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由於香几的設計就是以裝飾性為出發點,且多用於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家中,因此通常會採用紫檀木、黃花梨等上等木材,並做工極為細緻,以匹配其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明代的經典香几形制有方形、長方形、八角形、圓形等,多數為高足具,常見三足、四足、五足、六足者,傳世品相當稀少。在《香港珍藏大展》中,亦有幾件造型經典、有代表性的香几:「明末清初黃花梨束腰長方香几」上几面呈方形,四足沿着束腰優雅而下,三彎腿造型,以卷草紋為飾;「明末清初黃花梨鑲蛇紋石長方形香几」則呈長方形,全身光素,四腿用方材,足作內翻馬蹄樣式,面心攢框鑲一整塊綠色蛇紋石,體現了明代人對奇石之鍾愛並將其融入家具設計之中;另一件小巧精緻的「明末清初紫檀嵌櫻木五足圓形小香几」選用名貴的印度小葉紫檀,色澤沉穆,布滿細細的牛毛紋,通體造型敦厚穩重而不失靈動活潑,美觀大方。◆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