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柴繼傑、周儉民。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趙忠賢、陳仙輝。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今年度京港同時發布 頒獎典禮10月在港舉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金文博、王鼎煌 北京、香港報道)2023未來科學大獎16日在京港兩地同時發布獲獎名單,八位科學家分獲三項大獎,獎金總額超兩千萬元(人民幣,下同)。柴繼傑、周儉民因發現抗病小體並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的開創性工作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因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已故)、任少卿、張祥雨因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為人工智能作出了基礎性貢獻,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抗病小體 保護植物免受感染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柴繼傑、周儉民,他們為發現抗病小體並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了開創性工作。目前,全球糧食產量的40%因植物害蟲和病原體而損失。通過19年的合作和努力,柴繼傑和周儉民確立了由免疫受體激活的抗病小體的組成、結構和功能。他們發現抗病小體是由免疫受體蛋白在識別病原體效應子後形成的多組分復合體,並發現這種復合體通過形成鈣離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應,包括程序性細胞死亡,從而保護植物免受感染。這一發現將帶來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對全球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發現第一個液氮溫區超導材料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趙忠賢、陳仙輝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超導是1911年發現的,是人類觀察到的第一個宏觀量子效應,已有五次授予十人獲得諾貝爾獎。超導體作為一種量子材料,其獨特的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在能源、信息、醫療、交通和電力等領域帶來深刻變革,有極大的應用前景。高溫超導材料主要有兩大類:銅氧化物超導體和鐵基超導體。在銅氧化物方面,趙忠賢領導的團隊獨立發現了第一個液氮溫區的超導材料。在鐵基超導體方面,陳仙輝研究組首先將超導轉變溫度提高到麥克米蘭極限之上,證明鐵基超導體確實是非常規的高溫超導體,而趙忠賢研究組創造並保持了在塊狀材料中超導轉變溫度的紀錄。

深度殘差學習為人工智能作出貢献

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同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他們提出的深度殘差學習為人工智能作出了基礎性貢獻。深度神經網絡推動了人工智能的革命和發展,增加神經網絡的深度是在許多人工智能應用中帶來突破性進展的關鍵。該獲獎團隊提出了深度殘差學習,使神經網絡能夠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獲得以前難以實現的能力,促成了多個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

科研非常有趣 適合青年學生

西湖大學植物免疫學講席教授柴繼傑獲獎後現場向團隊中多位年輕人致謝,還包括早期他教授的多位研究生,「這一殊榮是團隊多年努力的回報。我有一個研究生就讀於北大農學院,正是他的智慧和努力直接推動了這項研究的重大進展。」

此次獲獎者張祥雨為「90後」,是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創立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張祥雨現場笑談,最初接到組委會電話時一度以為是詐騙電話,「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者都是在領域裏如雷貫耳的先行者和『牛人』,本人是『90後』,接到獲獎電話時感覺不可思議,怎麼會落到我身上?直到跟組委會多次溝通才確認,又驚喜又意外。」張祥雨在加深人工智能方面作了很多探索,「我們堅持簡單和本質的原則,在一堆貌似正確的路線中很幸運地找到了正確的那條路,通過大量的實驗、大量的討論,獲獎跟團隊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

其中兩名獲獎者16日下午亦通過視像訪問分享了得獎感受及他們對青年人的寄語。「生命科學獎」得主周儉民說,科研是一項非常有趣和適合廣大青年學生的職業,可以讓人追求夢想和滿足好奇心,「就像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等待發現」,鼓勵有興趣的青少年可以多嘗試、多接觸,找到自己興趣所在,探索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物質科學獎」得主之一的陳仙輝提醒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須培養好獨立思考和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才能有效將知識傳播開去。專研高溫超導材料的陳仙輝表示,內地與香港正加深科研成果轉化合作,未來如有機會,自己很希望能參與其中。香港十分重視科研在應用及產業上的落實,而香港多間大學亦已在內地建立了校區,無論教育、基礎科學及產業應用層面,他相信很多內地學者都願意參與深化兩地合作。

青少年對話獲獎者將在港舉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今年未來科學大獎發布會在北京和香港均設立會場,北京會場公布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香港會場公布10月份未來科學大獎周的議程。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獎勵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作出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725萬元(約合100萬美元)。2016年至今共評選出35位獲獎者,有多位港學者獲獎。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0月首次在香港舉行,70多位來自全球9個國家的世界級科學家將在科學峰會上共同探討前沿科學議題,頒獎典禮和青少年對話獲獎者將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