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走過75載 文匯報是資訊橋樑
「因為父親方潤華有剪報習慣,當中包括文匯報,所以在我年輕時,爸爸會與我分享文匯報的剪報內容,主要是一些政策報道或分析,從中可以加深了解國情。1993年我由美國回香港加入協成行工作後,亦成為文匯報的讀者之一,至今已閱讀了近30年。」 與香港文匯報同樣已成立75周年的本港地產發展商協成行,其第三代掌舵人方文雄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娓娓道來與文匯報結緣的來龍去脈。◆香港文匯報記者梁悅琴
「文匯報以愛國愛港為辦報宗旨,早期予人務實、低調的感覺。」方文雄表示,過去75年香港文匯報發揮了橋樑角色,尤其是早年不少內地人來到香港工作或營商,當時資訊未發達,在電話、傳真機和通訊軟件尚未普及之前,主要靠着「打電報」到內地與親友傳遞重要訊息,費用亦相當昂貴;當時香港文匯報全力報道祖國的最新發展,為香港市民提供獨家的準確資訊,因此不少讀者都會靠閱讀文匯報來了解國情及鄉情。
回歸前 了解國家對港前途看法
不過,最令他感到香港文匯報起飛的時期,相信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期間。方文雄回想起:「中英談判期間,本港政界、商界都好關心國家對香港前途的看法,文匯報報道中英談判的訊息成為不少讀者留意的重點。在香港回歸祖國的過渡期,文匯報傳達『一國兩制』構想,全面報道香港回歸祖國的歷程,閱讀文匯報的報道可以了解到國家對香港前途的看法、說法,亦成為文匯報的轉捩點。」
與時並進 內容及形式更多元化
香港文匯報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竭力反映民意,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作出貢獻。他指出,隨着時代的演變,香港文匯報亦加強財經、副刊等內容,令讀者了解到內地各省市的營商政策變化,以至旅遊資訊,獲益良多。如今香港文匯報更與時並進,推出網上版等內容,加強吸引年輕人閱讀文匯報的機會,令他們可以更快更直接了解到兩會期間的國策、國情,了解到國家的重大變化。營商者亦可以透過文匯報了解到內地宏觀的政策資訊、規劃,甚至是內地旅遊的訊息等。
配合國家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方文雄認為,香港文匯報可以在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上發揮更強的優勢,包括可以將大灣區內9個城市的最新各類型政策、旅遊資源等資料整合,令商界以至小市民可以有更深入了解,便利營商及旅遊。
他認為,下一個世代人類一定會使用人工智能來增加工作效率,傳媒的角色在人工智能配合下可能會走向專業化,情況猶如現時股票資訊一樣,「訊息就是錢」,實時及準確的資訊是非常重要的。他說,每間公司都需要與時並進,了解自己的優勢,報紙其中一個角色是提供資訊,而香港文匯報的優勢在於有強大的內地資訊,可以多加善用,提供更深入的內地訊息予讀者。同時更可以透過人工智能科技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並將相關內地資訊以不同方法分類,分開免費及付款閱讀方式,來達至增加閱讀人數之餘,又可以有利可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