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行限制多 表演申請「過幾關」 難與深圳產值相比
來自內地的無人機團隊早前利用1,200架無人機在香港夜空上演連場精彩表演,令香港觀眾大開眼界。其實,香港「本地薑」的飛行技術也不遑多讓,首批港產無人機團隊的龐博文、楊鎮宇及林朗軒過去在各地表演汲取經驗,團隊的母公司今年初更在央視春晚節目上刷新最多無人機室內飛行紀錄。香港文匯報日前直擊團隊的慈善表演。龐博文表示,無人機產業屬「低空經濟」,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去年相關產值達750億元人民幣,佔全國七成,反觀香港礙於法例掣肘,令發展受阻,例如一般無人機表演只能於90米以下空域進行等,事前還要向多個政府部門申請。業界期望特區政府鬆綁,讓香港的無人機產業「一飛沖天」。◆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世界各地在2016年開始興起無人機燈光表演,概念很簡單,就是利用無人機的光點,組成不同的圖案。
香港的無人機表演於2019年起步,而DMD Digital Art是首批港產無人機團隊。他們早前獲銅鑼灣孔聖堂中學邀請參與UNESCO教科文組織的慈善活動,在校園上空以200架無人機進行燈光表演。
香港文匯報記者直擊整個過程。閃爍的無人機在夜空中砌出鯨魚、巨型水母及洋紫荊等圖案,表演歷時20分鐘,令路過市民既興奮又錯愕,紛紛舉機拍攝。
龐博文形容,今次演出是破天荒:「因為香港大球場附近有不少民居,在銅鑼灣人流如此密集的地方飛行,是史無前例。」
世界各地演出累積經驗
能走到這一步,團隊其實經歷4年的「冷板櫈期」。擔任首席營運官的楊鎮宇表示,早於2019年,一個國際奢華品牌曾邀請團隊在西九文化區表演,可惜當時香港陷入修例風波,申請不獲政府批准。自此,團隊一直在加強研發新技術,靜待在港演出的機會。
龐博文表示,該團隊不論室外或室內的飛行技術,都是自家研發的,可惜香港的表演機會太少,限制也多。
為累積經驗,團隊過去幾年走遍世界各地包括內地演出,「我們在世界各地不同地方飛過,有潮濕的、大風的、零下溫度的、空曠的、密集的,收集得來的數據,都能幫助我們在飛行的演算法上,將失誤率減到最低。」
游說工作艱巨 高度地區均受限
2020年,團隊的母公司深圳大漠大智控在北京舉行一場涉及3,051架無人機的表演,創下當年健力士世界紀錄,但始終未能在香港演出,直至2021年,機會來了。大埔民政事務處邀請他們於大埔海濱公園進行「回歸25周年」表演。楊鎮宇憶述該次合共出動200架無人機,他語帶自豪地說:「負責策劃及操控人員,其實只有4人參與。」
要在香港打開無人機表演市場可謂舉步維艱。楊鎮宇指出,礙於香港法規限制,無人機未能振翅高飛。他解釋,一場無人機表演的申請需要通過重重關卡審批,必須獲得民航處、飛行服務隊、警方及通訊事務管理局等部門「開綠燈」,每次的游說工作都十分艱巨。
即使獲批,無人機也必須遵守飛行高度及地區限制,首先飛行高度不能超過90米,此外香港禁飛區相當多,「例如整個維港就是禁飛區,政府擔心飛機跌下來影響船隻航行安全。」在進行無人機飛行時,還要前後左右50米範圍全部清空,無人群也無建築物,「香港高廈林立,要找到符合條件的地方實在3隻手指都數晒,包括啟德、西九等,其他地方就諗都唔使諗。」
楊鎮宇表示,理解特區政府的憂慮,但亦希望政府明白現今無人機技術進步,有條件適度放寬相關限制,以及簡化申請程序,「希望放寬審批過程,以及放寬禁飛區範圍,因為無人機唔止可以用來表演,它更是一種產業,現在全球各地都好重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