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窩》封面。作者供圖

潘金英

《耳窩》編者陳子謙,有心有力有熱誠,為29位年輕作者編寫聲音文集《耳窩》這本特別的書。封面底色米黃似皮膚的顏色,同時有耳蝸似的紋路影像,頗足以令人聯想代表聲音流入了人的耳蝸內……令人眼前一亮。

這是罕有的聲音書寫合集,世界喧囂,回響不息。香港市區,處處有工地噪音,遠近總有,電鑽聲音(總有公寓在裝修),街道上聽見公車引擎的喘息聲,呠砰呠,隆隆車流穿梭大街,慢吞移動,就發出響咹的低嗡高鳴,呠砰呠,不放過你耳邊寧靜,不給你安樂。這些聲音是香港生命力的表現,代表了這座城市永不歇息的活力與不輕易放棄的意志力,然而同時,也因為這些可怕的城市噪音,聲聲地磨蝕人的心志,令生活充滿無奈的疲憊感。這些聲音反映出生活在香港這小城裏的人,心底有所吶喊。

德斯汀荷夫曼經典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寂靜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 有句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我看見了/成千上萬的群眾/人們言談而不傾訴/人們耳聞而不傾聽……」這首歌含意深遠,「耳聞」只是被動地聽一些聲音,沒有認真接收;聲音作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帶來了音樂、故事、生活點滴。聲音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可以如何從生活體驗聲音予自己的訊息?

你耳邊響起的是什麼聲音?是街坊親友的誇張或關切問候?

是近日熱話的65周年專業版《帝女花》的經典旋律?

還是電視劇中「貼地生活」的巨響或微細的聲音?

聆聽這些聲音,尋到聲音的源頭,會找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故事。

本書命名《耳窩》而非「耳蝸」,因耳朵窩藏了很多私密、深刻的經驗;收集的聲音屬於私密,以生理的耳朵、耳蝸,以聲音的形式窩藏,儲存了人幽微的情感密碼;失語時,也可尋找各種靜默的擬聲詞。

全書表面書寫聲音,其實寫出人們如何觀察及感悟生活,書中分:證物/牠們/學園/家常/門外/身體/出入/魔音/頻率共9輯,盡顯不同作者的少年情懷,以及對世情人情敏銳的觀照、啟悟、用情,令讀者感觸、共鳴。

隔着一縷聲音,閱讀着一頁又一頁細思人生、想像心靈的密語,我認為此書無疑是借助這些聲音,表現出香港人的生活,有溫暖、熟悉的憂鬱情緒,聲音與時、空、氣味牢牢交織複疊;每縷聲音,喚醒了生命的記憶,保存了珍貴的生活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