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沉寂了十年的內地歌手刀郎最近復出,憑新歌《羅剎海巿》爆紅,一石擊起千重浪,成了全國的話題,更在國際間引起廣泛討論。
我向來喜歡刀郎的作品,尤其是他作曲、作詞和演唱的《黃玫瑰》和《西海情歌》。兩首歌曲都有故事,前者是寫給獨力帶大的女兒,勉勵她堅強振作;後者歌頌一對大學戀人的愛情故事,二人參加了環保志願者計劃,前往冰封的可可西里,男的中途犧牲了。每次聽刀郎以沙啞的聲音演唱,都令我有想哭的感動。
刀郎書讀不多,17歲讀至高二為追求音樂之路而中途輟學。自行學習曲詞創作,自組樂隊,到處流浪,日子艱苦了很久。2004年以專輯《2002年的第一場雪》為人注意,他最紅的時期唱片賣到270萬張。可是在他最當紅的時候被樂壇一些人打壓,被評沒文化。在沉重的壓力下,他選擇退隱。
是十年寒窗苦讀?是十年磨一劍?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當刀郎最近推新專輯《山歌寥哉》,聽到他唱《羅剎海市》,我噓了一口氣,知道他沒被壓垮,內心高興得不得了。
《羅剎海市》推出短短數日,全球網絡播放量已數十億次,被譽為世界「第一神曲」。
《羅剎海市》是刀郎依據蒲松齡《聊齋誌異》的一篇同名故事為靈感的創作。
《聊齋誌異》文學和趣味性極高,每個故事都有寓意,無論是狐仙或是公子哥兒都代表着人心一角色。《羅剎海市》諷刺時弊,以美為醜,以醜為美,位高標準不是以才量。歌詞晦澀用上很多隱喻,沒點文化是看不懂的,有文化者也都需要翻經查典,才了解當中意義。對歌詞大家有許多猜測,刀郎不作解釋。
此歌被翻譯成多國語文,連德國政客也說歌詞正好反映該國政壇歪現象,又有說是指霸權國家。
我看《羅剎海市》的另一層意義是刀郎為自己平反了,展示給世人看,什麼是才幹、努力和自信,這才是刀郎給大家上的一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