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鼎煌)科研創新是香港時下熱門詞,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香港科研與成果轉化,同時鼓勵香港科研機構與內地深入合作,共創雙贏。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聯席主席、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昨日透露,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年10月將首次移師香港故宮博物館舉行頒獎禮,並於下周三(16日)在北京香港兩地連線發布結果。今次在港舉辦頒獎禮加上連日的「大獎周」科學峰會等活動,邀請到100名國際知名科學家來港參與,以提升香港科研在世界的知名度,長遠上更希望為港培育科研種子。

「未來科學大獎」首次舉辦於2016年,由科學家、企業家發起成立民間科學獎項,該獎旨在表彰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從事科研工作,並於基礎科學領域取得傑出科研成果的科學家,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每個單項獎金為100萬元,袁隆平、袁國勇、施一公都曾獲獎,包括盧煜明在內香港至今共有5名得主。

兩名諾獎得主出席大獎周

盧煜明昨日在傳媒午宴介紹,今年獎項會首次移師香港舉辦,並在下周三京港連線揭曉三個大獎的得主。而在10月14日起將於香港舉行「未來科學大獎周」,包括首兩天的科學峰會匯集包括兩名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Gregory Winter和Michael Levitt,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等國際知名科學家參與。

與會者將會圍繞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化學、量子計算及理論數學等領域展開思維的碰撞與交流,其後亦會進行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的年度會議,而頒獎體則於17日在故宮館舉行。大獎周還特別安排得獎者與香港青少年對話交流,鼓勵他們多關注基礎科學研究,啟發青年一代投身科研。

「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代表王強表示,今次頒獎禮在港舉辦,是考慮到香港基礎科研能力強,加上是國際科創中心且交通便利,相信對國際科研專家參與活動具吸引力,亦能進一步喚起香港青少年對科研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