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巴士系統
◆無軌電車

香港土拓署:不須另設專用路減造價 議員憂路面交通影響班次

洪水橋/厦村及元朗南發展區是香港特區重點的發展項目之一,特區政府擬在當區設立「綠色運輸系統」,屯門區議會今日將就相關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舉行會議討論。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最新文件,署方建議以路面模式,即以環保巴士或無軌電車,取代曾經提出的高架軌道捷運系統,作為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區內主要交通工具,署方指出路面模式不需再另設專用行車路,車站的可達性亦更高,造價大大降低。但有立法會議員指出,路面模式的交通工具載客量較少,班次受路面交通影響,容易脫班,認為政府不應將造價視作首要考慮因素。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香港特區政府正大力發展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計劃在當區設立綠色運輸系統,成為連接區內外的主要交通工具,先後完成兩階段的可行性研究。該綠色運輸系統走線圍繞屯馬線洪水橋站及天水圍站,覆蓋洪水橋/厦村及元朗南發展區,銜接輕鐵泥圍站及頌富站,全長16公里,政府最初提出兩個方案,一個是路面模式,另一個是高架捷運模式。

不過,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最新交通配套建議文件顯示,與高架軌道捷運系統相比,路面模式因不需興建高架橋和路軌,建造成本較低。另外,路面模式的路線及班次調整的靈活性較高,可配合新發展區的分階段發展和不同時段的實際交通運載需求。在行程時間上,高架軌道捷運系統與路面模式則相若。權衡各種因素後,署方建議新運輸系統採用環保路面模式,交通工具建議採用環保巴士(例如電能或氫能鉸接巴士)或者無軌電車。

路面模式或難應對人口需求

立法會議員(新界西北)田北辰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路面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對城市景觀的負面影響小,以及造價低,但該模式亦存在諸多缺陷,「第一個缺點是載客量較高架捷運系統小很多,如果使用高架軌道專線,一小時載客量可超過萬人,這是路面模式的無軌電車、環保巴士無法做到的,故路面模式難以應對20萬人口的龐大需求。」

他續指,路面模式的第二個缺點是班次不準時,「路面模式的兩種交通方式與巴士相似,而巴士受路面交通影響,不準時是常有之事。」除此之外,他指出,路面模式下要與巴士、私家車、行人共用道路,重蹈輕鐵的覆轍,人車爭路問題加劇。

田北辰建議,以高架形式發展無軌集體運輸,「架空集體運輸載客量和準時度都優於路面零散化的電車、巴士,而相比於路軌,無軌的轉彎功能更好,交通工具上採用氫能電車就最好了,因為非常環保。」他認為,造價並非基建設施的首要考慮因素,「準時與載客量大更為重要。」

電車保養開支成本相近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張欣宇參考外國經驗指出,雖然路面的無軌電車建造成本低,但由於路面需要進行額外的加固工程,加上維護費用,整體成本不一定比有軌系統低。「一架這麼重的電車長期在同一地方行駛,幾年後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磨損,其實又要在磨損的地方做路面加強,有資料顯示當不停做加強,最後支出與初期可節省的成本其實差不多。」他引用澳洲例子,當地無軌電車的保養開支三五年內已追上興建有軌電車的成本,促請政府審慎考慮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改用路面模式有其合理處,他指出高架軌道捷運系統的提出是基於以前缺少重鐵,「當初做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時,規模與現在不一樣,特別是『北部都會區』,現在洪水橋成為三線匯聚的地點,有三條重鐵貫穿及連接着洪水橋,無論區內、香港本地,或跨境都有重鐵系統。」他指出,倘若堅持維持原先提出的建高架軌道的方案,會與重鐵的功能重疊,亦非明智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