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仲鳴
內地武俠小說評論大家陳墨,近期除了出版《香港武俠小說史》外,更有《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一看「大展」之名,以為是節錄名家作品,展示我們眼前。
其實非也。他在「前言」中說:「……這幾年讀了不少香港武俠小說。其中絕大部分此前不僅未曾讀過,甚至聞所未聞。每部小說都作了相應的《札記》,包括作者及作品的相關資訊,小說中的人物及其門派身份,小說故事梗概、我讀小說的感受和印象等幾個部分。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寫出的《札記》超過三百萬字。」
這些「札記」,為台灣的風雲時代出版社陳曉林看中,要出《大展》。「大展」就是札記大展。如「黃易小說札記」、「蹄風小說札記」等。
全書分上下冊,上冊訂名「金庸/前後左右」,內容包括鄧羽公、我是山人、毛聊生(金鋒)、蹄風、江一明、朱愚齋、王香琴、念佛山人、西樵山人、彈劍樓主、薩般若、梁羽生、金庸、龍乘風、黃鷹等小說述評。下冊命名「黃易/前濤後浪」,內容包括張夢還、百劍堂主、商清、倪匡、董千里、張徹、梁楓、風雨樓主、石沖、白祺英、童庚金、高天亮、西門丁、黃易、高皋、吳道子、敖飛揚、馬榮成、喬靖夫、徐振、張鋒等小說述評。
從這名單來看,陳墨已張大網,將歷來香港寫武俠小說者一網打盡,尤其是下冊,很多名字都為我們所不熟悉的,如商清、白祺英、童庚金、高天亮等;即是,對一些「前濤後浪」,概不分良莠,都收之入內。但上冊卻有不少遺漏,如崆峒、禪山人等,都是當年甚有聲名,作品亦可觀,惟陳墨一概欠「展」,誠遺珠也。
不過,在「前言」中,陳墨說這書基於「字數限制」,所以「且決定只選部分名家作品札記,所以有五十位以上香港武俠小說作家的作品閱讀札記無緣入選。」哪五十位?吾欲知之也。「字數限制」云云,這說法或可,但有等作品卻不可遺漏而選上三四流的,這如何稱得上「大展」?
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香港武俠小說異常興旺。陳曉林為這書作序說:「是和武俠雜誌、武俠電影、電視連續劇、漫畫有關。」這說法是對的,但和有人提倡不無關係。假如沒有《新晚報》的羅孚,又怎麼會有梁羽生、金庸的新派武俠?另如粵港舊派,如果沒有晚清的《萬年青》,沒有鄧羽公、我是山人等的大力書寫,粵港舊派武俠又怎會興盛?
陳墨評說齋公的《粵派大師黃飛鴻別傳》:「作者集成的有關黃飛鴻及其弟子的故事,雖不免有演繹和想像成分,難稱信史。」即是,齋公有意為黃飛鴻作傳,並非單純稱之為「技擊小說」,但「史」不成,「小說」也無小說的格局,內中武技也非全屬武技,然而《別傳》「作為武術圈的社會史口碑史料,仍有一定價值」,這點可以肯定。
這部《大展》,值得我們「展看」一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