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粵劇《南海十三郎》將要在香港上演,身兼話劇版監製和電影版導演的高志森,與佛山粵劇院聯手打造粵劇《南海十三郎》,引起我對粵劇《南海十三郎》的期待。高志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及對南海十三郎「懷才不遇」有了新的體悟。他說,南海十三郎為人孤高不凡,文才出眾,他的才華橫溢,令他成為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劇壇名編劇及作曲家,有說他能同一時間編寫4個不同的劇本,堪稱一代奇才;然而後半生的他,卻成為潦倒的流浪漢,瘋瘋癲癲大半生。杜國威的原作,是寫一個「懷才不遇」的劇作家。

高志森在監製話劇版和執導電影版時,還未深究南海十三郎「不遇」了什麼,經過多番推敲,領悟了其真正原因:南海十三郎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來到一個交叉點。三十年代的中國,時值日本侵華,國家面臨生死存亡,整個民族的不幸,帶來了無數家破人亡。客觀上遇到這樣的戰爭大時代,個人的才華、人生、親情都會因此而夭折。高志森還說,經歷了近年香港的黑暴事件,他在這方面更有體悟和啟發。

看過一篇文章,指大部分人的「懷才不遇」都是自己造成的,因為有才華的人,通常自視過高,自我膨脹,不懂收斂。可是社會上的事情很複雜,並不是你有才華,就可以為所欲為,號令天下;愈是自我感覺「懷才不遇」的人,愈不懂完善自己,愈不屑與時並進,當一切不如己意,就大發牢騷,只管緬懷過去,將自己陷於更為孤立的圈子,「懷才不遇」就是這樣愈玩愈縮的。當然,也不是有才的人都會「不遇」,有才更需要有智慧。

的確,香港經歷了黑暴事件,我們身邊出現了不少所謂「懷才不遇」的人,他們在各個領域或許曾經有過一定成就,被冠予「大師」稱號,但遇上了大時代,就變得無所適從、憤世嫉俗、滿腔怨氣,有的甚至邏輯混亂、語無倫次,成為名副其實的「香江十三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