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回憶錄,可堪回味。作者供圖

黃仲鳴

2017年夏,專程赴澳門探望病中的「旅遊葉」。相見在他樓下的酒樓。他坐在輪椅上,裹着厚厚的衣裳,由女親友推着,精神尚好,只是話聲有些低沉,有時聽不清楚他的說話。

同座還有他澳門的朋友。「旅遊葉」雖在病中,但談笑仍風生。臨走時,他握住我的手,說:

「時時來找我,要時時,要快!」

他這番話,我自然明白。「要快」,要時時見面,否則便沒有機會了。

我限於工作,沒有再去澳門。翌年,他便撒手歸去。時年九十九。

「旅遊葉」是我贈給他的綽號,仍有一個甚為貼切:老頑童。他原名葉迅中,先在香港教育界打下名堂,再而轉業旅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移民」澳門,落地生根。蓋太座在澳門學校任教也,婦唱夫隨。旅遊葉一貫「旅遊本色」,交際手腕使得,迅在澳門文化界打下名堂。澳門報界、寫作界的朋友,我得以認識,都是他作曹丘。

日前清理書齋,看到他贈我的一本書:《浮生偶拾》(澳門日報出版社,2011年)。這是他一部零星的回憶錄,其中有篇〈胡鴻烈伉儷夙願得償〉,我尤喜讀。胡鴻烈是香港樹仁大學校監,葉迅中在中學任教和任校長時的老友。2005年,我從報界退下來,遊手好閒,終日在圖書館流連。旅遊葉責我「不務正業」,空負一身才學;我說不想入報界了。旅遊葉極力慫恿往澳門教書,可和我「朝夕相伴」云,我說不喜過大海。後來,他忽然將我的履歷,一交就交給胡鴻烈,極力推薦。就這樣,我入了樹仁學院。

任教滿月,旅遊葉翩然自澳來,請我與岑才生、胡鴻烈茶敘。岑是我在《華僑日報》兼職時的舊老細,胡鴻烈是新老細。旅遊葉的安排,真是妙哉。

這部《浮生偶拾》各篇文章,先刊《澳門日報》專欄,再而輯成書。記得他寫專欄前,問我欄名。聽了他的解說後,我說:「清朝有個蘇州人沈復,寫了部《浮生六記》,大大有名,你就以『浮生』為名,也來個幾多『記』如何?」

旅遊葉喜歡「浮生」二字,但不想有系統的書寫,只是想到就寫,「偶拾」就這樣拾了過來;成《浮生偶拾》了。他常向我提及的冬春軒(劉樺)為他作序。劉指他先執教鞭,再而執馬鞭,周遊各地,真是「鞭鞭有力」,兩鞭放下後,踏入另一境界:「爬」。爬者,爬格子也。

旅遊葉之「爬」,在執教鞭時,已編寫了一部《語文基礎》;後來又與朋友合編了一套六冊《新標準高初中國文課本》。可惜,相識他這麼多年,未問他還有存貨否?讓我觀賞一下。

執馬鞭時,他寫下多部旅遊書,包括遊蹤、見聞、訪問旅遊界中人,成績顯著。「爬格」有成也。

寫這篇文章,皆因旅遊葉的名言:「要快!」我本能趁他風燭殘年之時,「要快!」要多些快些去看他,陪他在最後的日子裏,談談陳年往事,撫慰一下他在太座先逝的日子裏,給他解解寂寥。可惜我「不快」,致留下深深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