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甯漢豪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透露,屋宇署已識別出約1,000幢較緊急的樓宇,會先進場維修,之後再追討業主相關費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啟業)香港近月接連有舊樓石屎墜落,甚至傷及路過途人,昨日葵涌再有工廈發生石屎墜落事件。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屋宇署會對未遵辦強制驗樓通知的舊樓業主加強執管,此外會研究法例拆牆鬆綁,即使業主失聯、未集齊指定業權份數支持,亦能召開業主會議成立法團或決議維修等。而她亦跟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加強溝通,手把手協助業主招標進行維修和監測工程進度。她昨日出席活動時透露,屋宇署已識別出約1,000幢較緊急的樓宇,會先進場維修,之後再追討業主相關費用。 

◆墜下的石屎部分連「紙皮石」有約16厘米乘8厘米大。

本港截至前年底有超過2.7萬幢樓齡30年或以上的樓宇,不少舊樓日久失修。本月至昨日最少已發生13宗舊樓石屎剝落事件,如繼油麻地和旺角前日半小時內相繼有兩幢舊樓冧石屎後,昨早約9時45分,葵涌華星街有35年樓齡的華達工業中心B座停車場亦有石屎由高處墜下,擊中樓下一輛停泊的貨車,貨車車頂受損,石屎粉碎散落一地,當中部分連「紙皮石」的碎石約有20厘米乘10厘米大,幸無人受傷。

◆華達工業中心B座停車場有石屎由高處墜下,擊中樓下一輛停泊的貨車。

根據強制驗樓計劃,屋宇署會向樓齡30年或以上私人樓宇業主發出強制驗樓通知,並進行訂明的修葺工程。不過,全港約2,700幢有關舊樓已過規定的期限,仍未有遵辦進行驗樓。屋宇署因此會加強執法,倘沒有合理解釋,或作出檢控。

夥民青局助「三無廈」成立法團

甯漢豪在訪問中表示,有業主冀等待發展商收購,故拖延驗樓和維修,屋宇署因此要加重執管力度。另外,有一些業主向巿建局申請「樓宇更新大行動2.0」的資助,「但『有頭威無尾陣』,申請了又批了錢,惟到真正要組織招標、聘用顧問、監測工程等,他們卻束手無策。」

她並指,一些沒有業主立案法團的舊樓,確實無人統籌驗樓和維修事宜,當中或有業主已無法聯繫上,令成立法團困難重重。由於大廈管理屬民政事務總署職務範疇,故她與麥美娟曾協調,透過發展局與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雙劍合璧」解決樓宇維修問題,包括協助「三無大廈」成立業主立案法團。

手把手教業主招標聘專家驗樓

針對法例規定要集齊一定業權份數的業主支持,才能召開業主會議成立法團或決議維修等,但部分大廈業主失聯,以致會議無期,甯漢豪透露政府會研究法例能否拆牆鬆綁。另外,一些業主申請「樓宇更新大行動2.0」的資助,但不知如何招標聘請專業人士驗樓和維修,「會幫他們籌組開會並一直跟進工程,相信民政事務總署可以發揮作用,拖住業主的手教他們一步步進行。」

甯漢豪指出,業主未遵辦驗樓和維修,屋宇署亦會介入,自行為有關樓宇復修,業主申請復修基金資助後要向屋宇署補償有關費用。她昨日出席一個公開場合後透露,若有業主沒有能力安排維修或拖延太久,且樓宇情況不理想,屋宇署就會進場,「有些樓宇情況其實是緊急的,不可以再等,我們也強調屋宇署亦有責任即時去進場修繕,但業主之後也是要負上他們的責任。」

她表示,屋宇署已識別約1,000幢狀況緊急的樓宇,進場維修後會追討業主相關費用,「其實有些項目已經開始,當然樓宇維修由開始到完結,可能都需要以月計時間。」

年底或檢控仍未維修舊樓

至於2,700幢強制驗樓令過期但仍未遵辦的舊樓,她表示當中約1,800幢已委任檢驗人員準備開展維修,屋宇署會催促盡快開展工程,如沒有進展,屋宇署已表明今年年底或會考慮作出檢控;餘下900幢舊樓更未委任檢驗人員,屋宇署會陸續發警告信,並將主動巡查決定是否需要介入。她重申,會聯同其他部門和市建局給予樓宇維修相關支援,如協助籌組業主立案法團;同時會改善舊樓管理。

待立法會復會 提強拍具體建議

除加強規管舊樓維修外,香港的舊區更新亦迫在眉睫。甯漢豪在訪問中表示,除巿區重建局外,亦鼓勵私人參與巿區更新,正考慮以交椅洲等新開發土地用作「樓換樓」計劃,補償受重建影響的業主。她表示,過去半年就修訂強拍條例進行諮詢,不少意見值得思考,包括按區份釐定強拍門檻,如重建需求高、較多業主支持重建的區份,強拍門檻較低,局方會在整理意見後,在立法會復會後提交建議,同時加強對重建區小業主的協助。

甯漢豪指出,發展局鼓勵私人參與巿區更新,「不能只靠市建局,也要激活私人市場參與。」局方已推出地積比轉移,容許住宅與非住宅總樓面面積互換。另外,特區政府去年11月提出修訂《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樓齡逾五十年舊樓強拍門檻由八成業權降至七成,逾七十年樓齡舊樓強拍門檻更降至六成,冀加快重建老舊失修樓宇。

她表示,過去半年進行諮詢,下半年待立法會復會後提出強拍的具體建議,當中亦包括加強協助受影響小業主的措施。她透露,居民組織及部分公眾人士的意見值得思考,「有人覺得修訂條例似是幫發展商欺壓小業主,但我們接觸的很多小業主都歡迎強拍門檻適當降低,因他們都想舊樓重建,有些像是在夾縫內,想重建卻未能,更面對維修問題。」

不過,甯漢豪表示,亦有意見認為強拍門檻降幅太大,「我們去年底提出愈老舊的樓宇,如七十年以上是否可降至六成業權,有相當多意見認為門檻太低,因周遭其他亞洲城市低位也只是65%左右。」

按區份定強拍門檻有合理性

另有意見提出無須「一刀切」以七十年或以上樓齡作界限,而是以區份釐定強拍門檻,「例如巿建局已做規劃研究,知道一些舊區(業主)真的想更新,這些舊區的強拍門檻就可以稍為降低,並非純以樓齡作準,簡單來說是參考其坐落哪處,我認為這有其合理性。」

除檢視強拍門檻外,政府也會為小業主提供協助,特區政府已成立專責辦公室,「如有人申請強拍,出價是否合理,我們希望專責辦公室提供專業意見,如測量、估價、一些法律意見等,如究竟要準備哪些文件。若強拍成功,業主要搬遷,亦可提供協助。」她指有關服務受歡迎,會再研究加強協助小業主。

至於巿建局,去年度錄得35億元淨虧損,該局行政總裁韋志成早前提出,有需要檢討同區7年樓齡作為物業收購價的做法。甯漢豪早前在立法會上表明現階段無意調整該做法。她在訪問中指出,有關檢討聲音出發點是希望改善市建局現金流,減低資金壓力,但政府有其他措施協助,除早前批准市建局借貸上限由60億元提高至250億元外,並會以政府用地作出資助,「巿建局收購的樓宇若附近有政府用地,亦會交給巿建局發展以增加其用地,這些土地都屬於一種資金。」

交椅洲填海用地可交巿建局「樓換樓」

另外,巿建局的「樓換樓」計劃讓受重建影響業主在現金補償和特惠金以外有另一選項,甯漢豪表示日後交椅洲填海所得用地,亦可交巿建局建屋作「樓換樓」計劃之用,「除市建局,如何利用交椅洲土地鼓勵私人參與市區重建,現時雖未有具體想法,但這是一個方向。」

她解釋,用交椅洲樓宇與重建區業主交換,因該處靠近港島區和九龍區,較易讓舊樓業主接受,但也不排除用新界特別是「北部都會區」用地作「樓換樓」。

有信心未來十年推出3200公頃熟地

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早前在立法會三讀通過,9月1日生效,屆時可拆牆鬆綁精簡城規、收回土地條例,縮短生地變熟地的時間。甯漢豪在訪問中直言,修例對「北部都會區」發展有幫助,有信心達成未來十年推出3,200公頃熟地目標。至於「北部都會區」心臟地帶的新田科技城,則將於明年進行土地平整,估計2026年有第一批熟地發展。

新田科技城明年土地平整

甯漢豪指「北部都會區」面積大,發展橫跨一段長時間,10年內冀有四成熟地用作發展,要完成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則是長達20年的工程。至於新田科技城,政府2019年開始詳細的工程研究,明年進行土地平整,估計2026年有首批熟地推出。新田600公頃土地中有300公頃用以興建公私營房屋和社區設施,300公頃則為創科用地,「這300公頃(創科用地)要構思用哪種創新模式發展。」

6月初,甯漢豪曾到深圳市南山區考察當地片區發展,當地將整個片區交由一個企業開發及管理,並代表政府收地,除提供現金補償,徵地發展後亦讓原有業主分紅。她說:「如果是(新田科技城)企業園或私樓群開發,這不排除都是一個參考。」不過,她指本港與內地不同,內地有國企、央企參與開發,本港發展商則為私企,是一項挑戰,需要思考。

她認為300公頃創科用地,其實可分為多個企業園交不同企業發展,但有待創科局完成顧問研究,提出土地細分發展哪些創科產業,「創科範疇好闊,希望研究可以細分,例如創科園內數十公頃做生命科技,一些做數據中心等,並按不同產業特性作出批地安排。」

至於發展棕地,她直言是一大挑戰,政府預留70公頃土地興建多層產業大樓安置棕地作業者,首幢產業大廈佔地11公頃,今年內將招標,現正進行意向調查。為加快興建該些大樓容納棕地作業者,政府提出「地花」概念,即未平整土地便提早招標,讓有意發展的企業早些籌措資金,並進行圖則設計等前期工作。

不過,她指部分棕地作業如涉及建造業的大型機械,實無法「上樓」,要研究如何覓地安置。她不排除任何方案,但直言若以綠化地安置會有爭議。

除「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是另一重大造地工程。她表示,今年第四季、即10月至12月,將啟動法定環評程序,向環保署署長提交環評報告,相信開始公眾參與後亦要面對不少爭議。另精簡程序後無須完成規劃大綱圖亦可開始填海工程,預計2025年底展開。

「披荊斬棘追趕時間」

政務官出身的甯漢豪先後在多個政府部門任職,去年出掌發展局,她形容工作是「披荊斬棘、追趕時間」,每個範疇和每項政策都會面對爭議,但從中獲取不少經驗,如為建造業推出輸入勞工特別計劃,在與各方加強溝通下很快便取得共識,亦體現本港由亂到治的和諧氣氛。

「記得第一日走入地政總署時有幾驚,我沒有地政規劃工作經驗,就走去一個近4,000人的部門做署長,入去時感覺非筆墨所能形容。」不過,她認為該過程是可貴歷練,「不懂就去學,好像一場一場仗,愈打就愈有信心。」「到現時做局長,覺得歷練愈多,信心度愈大。」

在打好每一場仗的同時,她強調要緊記與整個團隊和持份者溝通。如早前推出輸入建造業外勞計劃時,她曾感內心忐忑,怕勞資雙方出現爭拗,結果與各方溝通後順利取得共識,該局接納勞工界建議,外勞主要負責公營項目,建造業的商會亦接納這安排,雙方互諒互讓。又如,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和精簡發展審批程序,亦令她感到只要做好解說便可化解爭議。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