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達在拍攝視頻。 受訪者供圖
◆郭典易一家講述在大陸的故事。香港文匯報記者賀鵬飛 攝
◆呂朋育(右)和吳珮琪學習昆曲。香港文匯報記者賀鵬飛 攝

政策支持市場大 台青勇闖一片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賀鵬飛 蘇州報道)在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開幕式舞台上,楊昕達、蔡如瑜、郭典易等十餘位在大陸創業的台灣青年和兩岸婚姻家庭代表共同唱響《我的未來不是夢》。25歲的楊昕達說,包括他在內的很多台灣青年人都覺得「我在這裏挺好的」,因為「來了以後才發現,大陸的政策太好了,市場需求也太大了,只要你有想法,去奮鬥,都能夠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023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7月26日晚在蘇州拉開帷幕,將持續至9月中旬。其中,主場活動將於 7 月 26 日到 28 日舉辦,包括「百企千崗等你來」台灣青年專場招聘會,中醫藥文化沙龍、刺繡藝術沙龍、戲曲交流沙龍和文學創作沙龍等4場文化沙龍,昆曲溯源、科技創新、蘇州尋味、鄉村振興等 4個主題 7 條線路的文旅體驗活動,以及 4 個主題的文匯市集等。

創辦街舞社 國風作品引共鳴

楊昕達從小就隨父母來到廣州生活,2016年考入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連續五年擔任南京大學官方宣傳片導演以及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校友晚會的執行導演。畢業後他開始在南京創業,在拍攝影片之餘,還和幾位熱愛街舞的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舞島」的街舞社。除了舞蹈教學,他們還將中華傳統文化和街舞結合,拍攝了不少中國風舞蹈作品,在多個視頻平台上吸引大量兩岸青年關注和點讚。

今年楊昕達又將鏡頭對準了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青年,拍攝了一組短片《我在這裏挺好的》。「短片聚焦台灣青年在大陸的生活,他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在馬祥原老師身上,我能看到他十幾年從事職業教育的堅持;在阿豪身上,我能看到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奮鬥;在劉教授身上,我能看到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如瑜身上,我能看到她敢闖敢拚的青春活力。」

短視頻吸粉 拓線上銷售新路

楊昕達口中的如瑜全名蔡如瑜,是一位六年前來到蘇州發展的「00後」台灣女生,現在是一家茶葉公司的品牌主理人。不過她在網絡上更廣為人知的網名是「台灣女孩鱸魚」,這是她的短視頻號,主要記錄她在大陸的生活和所見所聞,目前在兩岸的社交媒體上共有十餘萬粉絲。

「因為我是台灣青年,這個身份吸引了不少友好的大陸粉絲。而且我在大陸又打卡了很多網紅景點和網紅美食,也吸引了很多台灣朋友的好奇和關注,兩岸粉絲都匯入了我的直播間,人氣一下子就高了。」蔡如瑜開心地說,自己的短視頻受到好多小夥伴們的喜愛,也幫助自己打開了線上銷售的新路。

她坦言,剛從台灣來蘇州的時候還有些不適應,但是蘇州政府針對台青給出的惠台政策和福利讓她很快克服了不適,並融入了大陸的生活。「我很多朋友都說想來大陸看看,我跟他們說放心來!」蔡如瑜說,今年就有三個朋友來到蘇州,並且都決定留在這裏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辦親子農場 夫妻變「新農人」

「80後」台青郭典易則早在十餘年前就來到昆山,從就業到創業,並在這裏收穫愛情。如今夫妻二人和一群兩岸的青年夥伴在昆山經營一家親子農場,並先後拓展到智慧農業園、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等業務領域,成為頗有名氣的「新農人」。

創業過程中,郭典易曾面臨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所幸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協助,例如幫忙協調銀行融資,給予科普教育基地補貼、有機肥補貼等。「在創業做農場的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昆山的熱情和包容、高效和務實。」他說,「我已經把這裏當成我的第二個故鄉。」

據江蘇省台辦介紹,近年來,江蘇致力於幫助台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自2016年以來,在江蘇大地上蓬勃成長的台灣青年創業項目累計超1,650個,參與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和實習就業的台灣青年超1.75萬人次,一批優秀的台灣青年創業項目孵化畢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