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偶然聽到一首完全陌生的歌曲,女歌手的聲音猶如利刃劃破冰川,演繹歌詞深刻傷感,一聽難忘。
經仍未從設計學院畢業的助手Hashima指引,認識了聲音的主人,愛爾蘭年輕歌手Sinead O'Connor,歌曲名叫《Nothing Compares 2 U》,由美國已故著名歌手兼原創音樂人Prince原著。
Hashima替我買來CD,眾人下班後,自己留下中環既長且斜的鴨巴甸街旁的小小工作室,坐在望到日落的繪圖桌旁,開始聆聽;從日落後天空清無一雲、深秋的黃昏,至Magic Blue上場,天際深藍似海而夜深……雖然手執畫紙畫筆,但繪圖簿上留下不過是重複凌亂的線條及圓圈。
無從計算重複聽了多少次《Nothing Compares 2 U》,大概五六十次吧,從黃昏到午夜,不會少過這個數字!
什麼歌會吸引我連續聽上數十次?
大概不會太多,不過,作為一名自小極愛聽歌的人,也不會太少:
Timi Yuro︰《Interlude》(1968年)
Glen Weston︰《What Is A Youth》(1968年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主題曲)
許冠傑:《鐵塔凌雲》(1974年)
Joni Mitchell︰《The Circle Game》(1970年推出,Miles of Aisles1986年發行現場錄音大碟版本)
Carole King︰《Tapestry》(1971年)
Diana Ross︰《It's My Turn》(1981年)
徐小鳳:《人似浪花》(1980年)、《無奈》(1981年)
陳百強:《漣漪》(1982年)
林子祥:《每一個晚上》(1984年)
梅艷芳:《似水流年》(1984年)
林憶蓮:《破曉》(1991年)
Annie Lennox:《Why》(1992年)
陳昇:《風箏》(1994年)
王菲:《暗湧》(1997年)
Tracy Chapman:《The Promise》(1997年)
Joni Mitchell︰《Both Sides Now》(2000年Jazz版本)
陳奕迅:《不如不見》(2006年)
Procol Harum:《Whiter Shade of Pale》(2006年丹麥演唱會現場版本)
費玉清:《微風細雨》(2019年電影插曲)
張國榮:《春夏秋冬》(2023年復刻版本)
然而一次過,不停聽了整整一個晚上五六十次的經驗,只此一次:《Nothing Compares 2 U(無與倫比)》!
名氣、麻煩、混亂的思緒與人生便無須細究了,那麼多年以後,Sinead O'Connor在我心目中依然是那位擁有天籟之音的光頭天使,便足夠了!
今天凌晨在北海道二世古醒來,收到才不過56歲(1966-2023年)的Sinead離世消息,除了輕微震盪,也不想細究她的死因,人不過只活一世,她來過,留下世人曾經深刻愛上的歌曲,沒白活了!
《Nothing Compares 2 U》,人如其歌;無與倫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