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朋友郵輪冰島遊,傳來一張寒氣逼人的照片,令身處「熱島」的我們,有清涼解暑之感;朋友也因為未能趕及購票「出海觀鯨」,而只能在郵輪上悶坐冷板凳。

倒是身在「熱島」的香港,觀鯨「快樂指數」飆升,近日西貢水域有布氏鯨誤闖淺水區覓食,被眾多觀光船近距離包圍,以致背鰭有螺旋槳造成的傷痕,安全情況令人擔憂。專家指,鯨魚對噪音很敏感,突然的移動和人為滋擾,都會破壞牠們的自然行為和遷移模式。有關保育團體和專家建議,政府應考慮暫時封閉該水域,禁止船隻駛近,或在該區域實施限速安排。

如果有外遊阿拉斯加或沖繩「出海觀鯨」經驗,都會看到鯨魚自由自在游弋的壯觀情況,幸運者看到鯨魚的「噴水水柱」、「頭尾擊水」、「躍身擊浪」、「浮窺」等動作。原來「擊水」動作是為了恐嚇侵略者,「躍身」是傳達求愛訊息,垂直「浮窺」是觀察游水的方向。反觀香港西貢觀鯨,大包圍下的布氏鯨,好像闖進了「劏房」一樣,因環境所限,只能張口覓食,活動也是無所作為;協助牠回到大海,重回生活軌跡,是我們應做的事。

年前也曾參與過阿拉斯加郵輪之旅,觀鯨、觀熊都驚鴻一瞥。每年夏天是阿拉斯加冰川灣的旅遊旺季,為當地帶來可觀的收益。專家說,重量級郵輪發出的噪音,令鯨魚的家變了「擁擠的酒吧」,鯨魚要「大聲地說話」,才能令對方聽見。有科學家觀察到,在新冠疫情期間,各國旅遊業停擺,反而讓大自然生態得到休養生息,阿拉斯加冰川的座頭鯨,在疫情期間變得快樂,因為沒有大型郵輪,也沒有遊客賞鯨船,海上交通量下降,海底異常平靜,鯨魚對話的音頻,不用刻意放大,在聲音傳遞清晰的情況下,鯨魚分布的地點更廣闊。疫情過後,遊客又來了,相信鯨魚的「快樂指數」,恐怕又要因此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