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金英
澳門是中外文化交匯的地方,去澳門除了可欣賞中外建築、享用各地美食外;更可遊逛走訪澳門文學館,看看澳門有怎麼樣的文學作品,你讀過多少?或去探索有哪些作家留下時代的足跡、生活的印記?
澳門迎來回歸祖國24年欣欣向榮,文學生機勃勃,表現在創作和出版上可見一斑。澳門文學社團和出版社不少,出版的文學類圖書超過1,200種,對一個60多萬人口的城市,每周有超過一本文學書問世,令人驚嘆!澳門圖書市場雖很小,但圖書出版,政府通常是資助的、民間操辦或公私合作方式也有。在文學史料上,澳門大學朱壽桐教授窮十年之功編成《澳門文學編年史1920年-1984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有助理解澳門文學的發展脈絡。
澳門還有形形色色的文學活動,如文學獎、徵文比賽、文學進校園、入小區的故事會、工作坊、朗誦會、講座、研討會、文學節和文藝交流項目等。在媒體的支持下,形成大眾親近文學、全城都充滿文學氛圍,反映一片文學繁榮的景象。
值得欣賞的,是去年9月已正式對外開放的澳門文學館。我們在微雨淅瀝下走進位於荷蘭園塔石「八間屋」參觀(地址大馬路95A-B座),此館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假期照常開放。文學館分為常設展區、專題展區、閱覽室、多功能室等部分。
常設展覽介紹了澳門文學的發展,有中國和葡國的重要文學家,包括賈梅士、湯顯祖、吳歷(漁山)、庇山耶等。在二十世紀,澳門本地作家、文學結社和出版得以生根發展。透過手稿、書影、互動裝置等,讓公眾參觀時可認識澳門文學的多元面貌。閱覽室除了本地的文學書籍外,也有過往的文學刊物影印本,令人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室內更設有多種互動遊戲,其中有「詩籤櫃」,可以求出與你最有緣分的詩句,記誦它,讓澳門文學滲透你的生活中!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澳門基金會與廣東作協、深圳作協倡議構建大灣區文學,並舉行大灣區文學高峰論壇,匯聚灣區9+2城市的力量,促進灣區文學成長,推動文化灣區的建設 ,搭造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橋樑,並希望以文學力量拉近內地與港澳市民的距離!我認為這是很明智的好構想,可鼓舞和推動澳門文學的發展,成就澳門人與文學、精神生活緊密結合一起,追求更富內涵、更美好的詩意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