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彥民
近日,帶着一種極為崇敬的心情,我認真觀看了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文國際」播出的文化專題片《國脈家珍》,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除進一步了解了「南通范氏十三代詩文世家」這個中國少見的文學世家發展歷程的具體細節,觀感最深的就是,明白了這個文化家族詩文郁勃創造力何以能夠自明代至今相續450餘年而不絕的真正原因,就是蘊藏在8,000餘首(篇)詩文背後的良好家風——孝道。
古語有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說,君子之家的遺風,往往也就是影響五代人而已,五世以後,就會截然中斷。與此類似的說法則是 「富不過三代」。然而,「南通范氏十三代詩文世家」真的算是突破這個歷史規律的少見之例外。
自明代萬曆年間的第一代詩人范應龍起,南通范氏家族經過第二代范鳳翼(范鳳翼、范鳳彩)、第三代范國祿(范國祿、范國祜)、第四代范遇、第五代范夢熊、第六代范兆虞、第七代范崇簡、第八代范持信、第九代范如松、第十代范伯子(范鑄、范鍾、范鎧)、第十一代范罕(范罕、范況、范毓)、第十二代范子愚,到第十三代范曾,歷經明朝中晚期、清朝、民國、當代四個歷史時期,累年四百五十餘載,世次相續,薪火相傳,名家輩出,雅頌不絕。在這十三代爝火不熄、薪傳賡續的詩文傳承中,大抵形成了三座不世的詩詞藝術高峰:其一為史可法所傾慕的「東林眉目」范鳳翼;其二為近世雄冠同光詩壇巨擘范伯子(范鑄);其三則是被季羨林先生譽之為「國畫家、國學家、思想家」的當代書畫宗師范曾。這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也是一個令人讚嘆的文化奇跡。
由范曾先生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南通范氏詩文世家》(共21冊),共選錄南通范氏十三代詩文世家的21位作者之詩文作品,約400萬字,其中詩歌8,491首、聯語291副、古文2,152篇、專著5部、信札185封、日記110則;選錄南通范氏姻親11位作者的詩歌2,022首、古文66篇、專著3部、譯著2部,共60餘萬字。另外收錄年譜、紀事編年等四部,計70餘萬字。煌煌赫赫,蔚然壯觀。
范氏家族所以能夠崛起為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文化大族、文學世家,形成一道亮麗的家族文化不朽景觀,范氏各代詩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文學成就,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與其家族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分不開的,再加上范氏詩人們各自的天賦、意志、毅力、機遇、家學傳承等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共同構成了這樣一個孤傲獨標的文化世家崑崙。而今觀看了《國脈家珍》,個人認為其中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在這個家族千年不墜的家風裏,有比較濃重的孝道傳統所致。
所謂孝道傳統,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盛行的以孝為本的禮法規範,是作為人子盡心奉養、贍養父母的良好德行。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倫理道德規範。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夏商時期的萌芽、商周之際的形成、西周社會的發展、春秋時期的成熟至戰國、秦漢時期的變革等歷史演進過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與文化作用。
江蘇南通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風濃郁的江左名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於那些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不幸去世後,當地鄉紳都有根據其德性道行贈予謚號的傳統。而在范氏家族中,普遍重視孝道,所以這個文化世家的許多文人都得到了與「孝」字有關的謚號。比如范崇簡謚號為孝獻、范如松謚號為貞孝、范伯子謚號為孝通、范鎧謚號為孝毅,范鍾謚號為孝和,等等。可以看出,孝道家風,在范氏世家中一脈相承,淵源有自。不管是居官為吏,還是隱居市井,范氏家族的詩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遵循了這個孝敬祖先、不墜家風的道德傳統。
范曾先生在訪談中談到的他對父母孝敬的解釋:「你的身體就是父母給你的,還在小是小非面前和父母爭論不休,無聊。」這正脗合古代儒家學派所倡導的孝道觀。孔子在《論語·里仁篇》中說:「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朱熹《論語集注》卷二註云:「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即等他們心情好時再進諫。
《說文解字·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從字形上分析,孝是老與子二字的會意,講的是子輩與父母之間的事奉關係。其實,在中國古代早期,「孝」字的用法、義項要比這個寬泛的多。
傳統意義上的孝道,基本內容包括尊老、敬老、養老、送老,也就是「敬愛父母,孝思祖先」。主要有兩種形態:一是對在世父母的孝順,包括供奉、贍養、尊敬、服從,使父母在生活上精神上都獲得安慰與滿足;二是對已經去世父母、祖輩等先人的追孝,包括安葬陵墓、祭祀以時、奉祠睦族、繼承遺志、光宗耀祖。相比而言,對健在的父母的孝順,是時間較短的有限之孝,而對已經離世先祖的孝道,則是長時間的無限孝思,即所謂宗孝者也。
雖然晚商時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但「孝」字的大量出現,還是在西周時期的金文之中。其中高頻率出現的詞語就是「追孝」(追憶祖先,以成孝思)和「享孝」(奉牲祭祖,祈求靈佑)。可見,更為深刻而久遠的孝道,是對過往先祖們的追孝與享孝。正如《禮記·中庸》所云:「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國脈家珍》專題片所反映出來的孝道,正是這種對歷代祖先的敬愛與孝思,繼承先人意志,編述先祖詩文,傳揚後世,永續家聲。范曾先生在訪談中也說:「其實孝悌忠信,孝字當放當頭。我覺得我范曾編輯這套《南通范氏十三代詩文世家》,做到了孝和悌,我來認真編這個中國僅有的十三代詩文世家,就是對歷代祖先的孝。」
早年范伯子先生編纂《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目錄》,是為保存和傳承家族文化基因,范曾先生接踵步塵編纂《南通范氏十三代詩文世家》,也是為了賡續范氏詩文傳統,而今范曉蕙主持攝製《國脈家珍》,同樣也是為了繼承家族文化,以范氏家族歷代當做傳家寶的詩文編輯作為個案,探究國家文化千秋命脈延續的軌跡,更是對祖先們的不盡孝敬。
孝道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崇高地位與重要作用,學林多有總結概述,諸如團結睦鄰宗族、構建和諧家庭等等。而今通過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的歷史傳承,完全可以證明,孝道家風對於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尤其是文學藝術的世代貫通,也發揮着無與倫比、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這是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優良家風時,值得世人重視和深思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