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因子,香港粵劇與廣東粵劇緊密相連卻略有不同。香港本地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是近年熱話,也有不同的香港粵劇團體與藝術家們嘗試從各個角度為這一古老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他們有的專注於對傳統戲的挖掘,試圖從深度溯本歸源,呈現原汁原味的傳統精粹;有的則嘗試在故事中加入現代元素,將當下的時代印記融入其中。有的嘗試打破表演程式的框框,創作出具實驗性的小劇場作品;也有的試圖將現代劇場導演制引入粵劇體系,改變其創作方式及流程;還有的將電影感帶上粵劇舞台……各種大膽嘗試,似乎也有着香港地特有的融會中西、勇於跳脫框框的生猛勁頭。這些不同的實驗有何可取之處?為中國各地方戲曲劇種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什麼啟發?又為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說好香港故事帶來什麼靈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粵劇擁逾400年歷史,坊間都有不少團體致力傳承及推廣這中華文化的瑰寶,而傳承的模式又豈止於戲曲表演?並非每位粵劇愛好者都有機會踏上台板,但他們對傳承及保育粵劇的決心絲毫不減。他們或許是台下的忠實觀眾,用最真誠的方式支持戲班的每一次精彩演出;或許是粵劇攝影師,輾轉於劇場和戲棚,用鏡頭記錄下老倌或新秀們在台上盡情揮灑的瞬間;又或許是粵劇肖像畫家,以傳統技藝為名伶頭飾增添立體效果,光彩奪目地吸引着途人的好奇駐足……他們正在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助粵劇熠熠生輝,生生不息。◆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京劇大師梅蘭芳曾經說過:「粵劇的特長在於多方面吸收優點,加以融會貫通,從來沒有機械地接受某一劇種的局限,它的優點是善變。」近幾十年,跟其他劇種一樣,粵劇也一直面對社會轉型時期的各種衝擊與挑戰。其間,粵劇以其高度開放與先鋒潮流的特性,隨時應變,交出了一份份矚目的答卷。
無緣踏台板 做好觀眾角色
閃爍奪目的珠寶飾品,與粵劇這項傳統文化,似乎很難有所關聯,卻在本地粵劇名伶肖像畫家何俊希(Bon)的巧手和創意加持下完美融合,他日前與慈禧珠寶合作,創作出結合水彩畫、珍珠、鑽石及寶石的珠寶裝置藝術品《楔子》。楔子多用於戲曲和小說的引子,一般放於篇首,用作點明、補充正文或為正文作鋪墊,而他去年年底創作時適逢疫情減退,感受到初始復常猶如生活中的引子,從而啟發創作靈感,也賦予粵劇肖像畫另一種意義。「一齣大戲三個幾鐘,未必有很多年輕人願意買票入場觀賞,但總有些人會被粵劇中的靚麗服飾和頭飾所吸引。當一幅畫擺出來,就算路人只是以一秒的時間行過,也有機會留意到畫中的粵劇元素。我希望以這種粵劇結合珠寶的方式吸引不同的人,使更多人認識和接觸到粵劇這項本土文化。」《楔子》如同他藝術之路的一座里程碑,而這位年輕人與粵劇結緣的故事,早在二十多年前便拉開了序幕。
Bon從小受酷愛粵劇的家人耳濡目染,幼時曾赴社區曲藝中心嘗試學習粵劇,也因此反覆觀賞任白的粵劇碟片,「我不知道看了多少次《帝女花》,也逐漸開始模仿劇中唱腔,後來經朋友介紹認識了龍玉聲先生,他很明白業餘愛好者想玩粵劇其實是會面對很多困難。他知道我真心喜歡粵劇,便專門教我技巧,也給我機會上台做一齣戲。但上台之後我發覺自己很緊張,無法做得像那些從小學粵劇的少年那般好。」這次難忘的登台經歷令他記憶深刻,也使他發覺鍾意或者願意助力推廣粵劇不一定要藉登台演出實現,「現在鍾意粵劇的年輕人其實大部分已經上台了,他們其中的部分人也會兼任粵劇攝影師,但台下的觀眾卻還是中老年居多。保育粵劇不只需要演員的努力,拓闊觀眾層面也很需要,所以我願意做好年輕觀眾的角色,也用自己擅長的繪畫的方式去推廣粵劇。」
他憶述道:「我經常入場觀賞粵劇,社交媒體中有很多鍾意粵劇的朋友,其中也有很多粵劇攝影師,於是我見到靚相便會保存,當相簿中的資源愈存愈多的時候,便開始思考不如試下用自己的方式將它畫出來,因為這是我鍾意且可以做到的事。」2018年,他開始以水彩畫的形式描繪粵劇名伶肖像,無論主角抑或配角,均在他筆下鬚眉畢現、惟妙惟肖,收穫讚賞之餘也令配角們備受鼓舞。「其實我過往也跳過舞,即使已經很努力,但台上的C位通常只有一個,就算我只是站在邊緣的位置,也希望更多觀眾可以留意到我。」推己及人,作為粵劇觀眾的時候,他總會用心記住台上的每一位演員,「一個戲班做一套戲需要五六十人,完成一齣大戲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我希望每位演員都可以感受到來自觀眾的尊敬和尊重。」
融會傳統工藝 平面變立體
當筆下的角色愈來愈豐富,Bon開始反思若只是繪畫肖像,未必可以創作出如同真實相片般美麗的畫面,「所以不如試下加入其他元素,營造立體豐富的效果。一開始我嘗試貼閃石,之後慢慢開始彎曲鐵線再貼上去……我現在的肖像畫都是用傳統頭飾的做工創作,鐵線、彩線、閃片、水晶等材料都是自己採購回來,再參考原本頭飾的樣式創作。」當年他曾跟隨一位知名頭飾師傅學藝,「雖然只是一日的活動,但師傅很好人,私底下再聯絡了幾位學員,希望我們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因為我那時還有其他工作,就沒再跟師傅學,但那日我已學會用鐵線穿入彩線再彎曲成一朵花的技藝。頭飾千變萬化,但基本便是這種技藝,我事後再自己慢慢研究,與水彩畫結合,愈做愈多。」
起初,Bon的作品只是作為禮物送贈各位名伶留念,或在社交媒體與同好交流,也影響着身邊的朋友,直至收穫Aurum Entertainment創辦人楊振翹(Gilbert)的支持和鼓勵,Gilbert表示:「我知道Bon喜歡粵劇及畫畫,而他本身亦曾任職珠寶設計師,有一次我們閒聊時,幻想如果將他一貫的粵劇名伶畫作與珠寶結合,整件事會更加震撼。我覺得他的畫作不應該只有那麼少的受眾,而是可以成為更加珍貴的藝術品,去到更大的舞台給更多觀眾欣賞,我願意盡我的力量幫助他走到更遠的地方。粵劇真的是香港和廣東的文化瑰寶,如果我們不傳承就會面臨失傳,我們將傳統與現代的元素想結合,推向新的市場,也可以使更多年輕人再認識粵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與慈禧珠寶的合作由此而來,《楔子》中的立體鳳冠採用了47粒珍珠,以及18K白鑽海藍寶可拆卸心口針,畫中部分珍珠及寶石都附上GIA珍珠鑒定報告及彩色寶石鑒定報告。
新作結合粵劇角色與香港場景
Bon直言,《楔子》的創作過程頗具挑戰,因他過往都以名伶相片作為創作藍本,但《楔子》卻是描繪想像中花旦的模樣,於是這位花旦呈現閉眼的姿態,「畫中的花旦就像經過一段休息後,重新穿上鳳冠霞帔,閉上眼睛感受社會復甦的氣色一樣,是一種期待又興奮的感覺。眼睛的關目對粵劇演員來說很重要,過往的肖像畫我最自信的便是眼睛畫得最靚,我鍾意演員在台上眼中有戲的感覺。這幅畫我特別嘗試不用眼神呈現感染力,近期的數碼作品我也在嘗試以遠景的感覺來畫。」
縱觀他近期的數碼作品,大都呈現港人熟悉的景色和場景,再融入關於粵劇的聯想,例如《唱返首鳳閣恩仇未了情先飛啦》一幅便是以機場場景為主題,「近年身邊有不少朋友移民,而粵劇故事中也有關於送別的,於是我便想到將古今的故事放入同一個畫面中,在現實場景中置入粵劇角色。希望藉此吸納到不同界別的觀眾欣賞我的作品,再從中發掘到粵劇的元素和蘊藏的故事,進而思考這些角色,也查下資料,了解更多粵劇故事。」他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