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在西安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不僅為整個中亞地區,也為全世界創造了新的「機會之窗」。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在全世界的矚目下更加熠熠生輝。長安西望,「駝鈴」再起,「絲路」煥新。峰會圓滿閉幕一個多月之際,香港文匯報特別推出「長安西望 絲路煥新」系列專題,循着峰會的足跡,與讀者一起感受千年長安的古今絲路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中,主人會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們接風洗塵,以示禮貌和尊重。儘管中國—中亞峰會已閉幕一月有餘,但峰會歡迎儀式上那場驚艷世人「大唐盛禮」,依然是熱度不減,被全國的網友們持續刷屏。千年古都西安,不僅再次被世界所注目,同時那瑰麗壯美的大唐文化和燦爛而獨特的絲路文化,亦再一次火爆「出圈」。◆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長安春,曲江頭,三乘車馬醉中遊。繁華池,花滿袖,移舟泛月,飲盡杯中酒……」在宛轉悠揚的旋律中,芙蓉花次第在「盛唐仕女」手中輕盈盛開,花開富貴、花團錦簇,迎接着來自中亞的貴賓。
在西安大唐芙蓉園舉行的「大唐盛禮」,復原唐朝時期迎賓禮儀,以紫雲樓為幕,天空為穹頂、階梯為舞台、樓宇為幕布,勾勒出一幅美妙盛景。特別是現場的八面大鼓上,印有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寶相花,寓意着吉祥美滿的願景,也展現出十三朝古都的盛唐氣象和中國禮儀之邦的開放胸懷。
傳統最高禮儀迎中亞貴賓
賓客到來,典禮開啟,中國古代最高禮儀舞蹈「八佾舞」首先登場。據悉,古代樂舞的行列稱為「佾」,佾舞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之分,其中「八佾」規格最高,位列中國五大古禮之首,千年來一直作為國禮流傳至今。
只見伴隨着雄渾的鼓聲,64名身着墨綠、朱紅中國傳統色唐服的舞者拾級而來,左手橫拿籥在內,右手直拿翟在外,莊嚴肅穆。隨後詩、禮、樂同時並起,舞者皆雙手平伸,欠身行禮,以中國傳統的「天揖禮」,展現「仁、義、禮、智、信」的精神特質,表達對賓客的敬意。
繁華以待,美景相迎。「八佾舞」之後,婉約輕柔的舞蹈《芙蓉花開》緊隨而上。100名「唐代仕女」在清音雅韻中翩翩起舞,一朵朵芙蓉花次第於手中依次綻放,雍容、富麗,裙裾飄飄更似出水芙蓉,表達了「相聚在長安」的美好寓意。
從畫中走出的「大唐仕女」
「泱泱華夏,禮儀之邦。盛唐氣象,大國風範。」「當《長安春》旋律響起,宛若回到了千年前的盛唐……」這場傳承千年的最高禮儀,震撼了無數國人,一時間「大唐盛禮」成為內地網絡熱詞。
「大唐盛禮除引用了踏鼓、拍板等唐代樂伎盤鼓舞的元素之外,演員們長袖善舞,從臉上的妝容,到身上的衣着,都參考了唐代古畫、古籍的描述。」主創團隊表示,很多表演均對盛唐傳統進行了全面還原,希望不僅能呈現出一場夢回盛唐的視聽盛宴,更展現出了一個盛世的絕代風華。
「長裙艷麗羅紗厚,仕女執花心有思。」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是唐代女性形象的真實寫照。迎賓禮上的「大唐仕女」恍若從畫中走出,不僅真實還原了唐代女性常常將髮髻盤於頭頂或腦後的這一特點,同時她們身穿的「襦裙」,亦是唐代女裝常見的「上短襦下長裙」的樣式,配色醒目絢麗,體現出盛世的豁達、開放、包容。
「花鈿」妝容一美傳千年
當晚儀式上「仕女」們精緻、絕美的面部妝容,亦引發很多人的關注。據悉,這是唐代經典的「花鈿」面靨妝容。在中國古代,「花鈿」是女妝的一種花飾,一般有紅、綠、黃三種顏色,形狀則以梅花居多。梳妝時,女子們將「花鈿」貼於額上,這種風格在唐代頗為鼎盛。盧照鄰詩中「片片行雲着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便是唐代花鈿妝流行的真實描述。
與此同時,「仕女」們的唇妝,則運用了唐代常見的「蝴蝶唇」,即唇上的妝容形似蝴蝶。此外,芙蓉花舞中綻放的花朵,由古代經典「紙傘」構成。唐朝的造紙業十分發達,有工匠在紙上塗桐油,製成能防雨的油紙傘,盡顯素雅之美。芙蓉花舞中紙傘次第而開,展現出的花開盛世之感,唯美而震撼。
芙蓉園再現盛世 一秒入唐
隨着「大唐盛禮」的火爆出圈,西安大唐芙蓉園亦再次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一時間成為全國遊客心之嚮往的打卡之地,成為西安名副其實的「城市客廳」。
其實,早在唐朝時,芙蓉園便是長安城裏無人不知的「名勝」。特別是在開元年間,每逢曲江大會,唐玄宗便會登臨芙蓉園紫雲樓,與群臣共飲,與民同樂,長安城萬人空巷,皆歡聚遊宴於曲江。而此時文人雅士亦相聚杏園,以文會友共曰「杏園探花宴」,於是便有了雁塔題名、曲江流飲、杏園官宴、樂遊登高等中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文壇佳話。
如今的大唐芙蓉園,位於西安城南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是由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張錦秋設計,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建的一座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文化主題遺址公園。園內唐樂裊裊,殿堂巍峨,碧波蕩漾,唐裝遊客人來人往,恍若穿越千年,一秒入唐。
沉浸式唐風演繹 感受悠然盛唐生活
聽音尋曲,一顰一笑盡顯風韻;萬艷同杯,一步一舞書畫大唐。光影為幕,長歌未歇……其實除了「大唐盛禮」的經典時刻,每天大唐芙蓉園都會推出60餘場唐風互動演繹,多個維度為遊客展現一個千迴百轉、充滿幻想的盛世大唐,讓遊客實地體驗一次大唐盛禮的國賓禮遇。
如今走入芙蓉園,很多遊客都有一種走入壁畫的錯覺。這裏推出的「壁畫再現」實景演藝,以《樹下仕女圖》《調琴啜茗圖》《揮扇仕女圖》《搗練圖》《捧盆景仕女圖》《觀鳥撲蟬圖》《宴飲圖》等唐代八大壁畫為原型,現實演繹盛唐風貌。
立於樹下的唐仕女,漫步賞景,還原出悠然的盛唐生活;來自大唐的詩人們,於盛景中遊玩宴飲,出口成章,展現出浩如煙海的唐詩文化……「活過來」的唐代壁畫,穿越次元的「畫中人」,帶領遊客感受一場奇妙的「走進畫中人的穿越之旅」。
除了壁畫互動,大唐芙蓉園的唐風演藝同樣精彩。《尋夢·芙蓉裏》將一場精美恢弘的唐代仕女宴會置於仕女館之中,囊括仕女文化溯源、全場景沉浸體驗以及解謎推理遊戲於一體,讓遊客跟隨演員穿梭其間,沉浸式感知盛唐風采、體驗夜遊宴飲,與古人談笑風生。
而大型夢幻詩樂舞劇《夢迴大唐》結合舞台光影,講述一個現代少女穿越盛唐的故事。一個個瑰麗典雅的場景,一幕幕壯觀華美的演出,瞬間便會將存在於想像中的盛唐,原汁原味地再現在遊客眼前。
此外,與大唐芙蓉園一步之遙的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每日如期上演,「房玄齡」、「杜如晦」兩位大人不時彪出的經典語錄,吸引着台下的遊客爭相上台來一場極具綜藝感的文學「battle」。還有婀娜搖擺、顧盼生姿的不倒翁小姐姐,一顰一笑,美不勝收。意氣風發的李白,一席白衫吟誦千古名句,讓遊客沉浸在詩意正濃的大唐。
時隔千年 胡旋舞再次風靡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唐代,從西域傳入的胡旋舞風靡一時,幾乎全國上下都在學這種「旋轉、跳躍、不停歇」的舞蹈,詩人白居易亦用詩作記錄下了當時長安胡旋舞盛行的場景。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當年風行的胡旋舞又重現長安,疾旋如風,步伐輕盈,旋轉中盡顯西域之美,備受歡迎。
旋轉中盡顯西域之美
唐朝時,流行的舞蹈大致分為軟舞和健舞。其中軟舞節奏舒緩,舞姿輕盈,《霓裳羽衣》《驚鴻舞》都是代表之作。而健舞則節奏明快,動作矯健,多見於異域風格的舞蹈,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胡旋舞,據傳楊貴妃就極擅長胡旋舞。
特別是在盛唐時,胡旋舞幾乎成為一個標誌性的流行文化符號,特別是在西市的胡姬酒肆中,隨着弦鼓合鳴的音樂聲響起,胡旋女雙袖高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充滿動態之美,成為時尚。
「雖然與家鄉遠隔萬里,但在這裏,我跳起西域舞蹈,得到熱情觀眾們的認可……」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胡姬酒肆」,有位遠道而來的「西域」美人——阿曼古麗,她白皙如雪的皮膚,深邃的五官,曼妙的舞姿給街區無數遊人留下深刻印象。每天表演開始前,阿曼古麗的舞台總會被圍得水洩不通,而她為了讓大家能更近距離地感受胡旋舞的魅力,總是會盡可能地舞到人群中,和遊客們互動。
旋轉是胡旋舞最大的特點,雖然每天阿曼古麗都要轉200多圈,但她卻從不覺得辛苦,反而很享受。每次舞起來,現場的遊客亦都會沉浸在熱鬧歡快的樂舞中,再現「貴人御饌,盡供胡食」的繁華場景。
見證歷史 長安依舊
與長安十二時辰「胡姬酒肆」中時常多人共舞場面不同的是,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胡旋舞更多的是獨舞。表演開始,舞者在形似蓮花的舞台上旋轉,裙裾飛揚,奔放的胡旋舞與奔騰明快的旋律融為一體。不僅彰顯了身體的美好之感,更盡顯生機與活力,還有健康的生命力與向上的力量感,台下遊客嘆為觀止。
「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十三朝古都的傳奇,讓多少人魂牽夢繞,又有多少人曾經都想親眼一睹這裏的盛世繁華。如今,歷史與現代交融、青春與古樸交織、古今相宜包羅萬象的西安,又在見證新的歷史。這裏長安依舊、盛世猶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