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回到北京是三伏,北京極熱,疫情中回來的少,最想北京的吃食。想吃的不是飯館,不是老字號,不是北京小吃,而是青醬肉。青醬肉、金華火腿、廣東臘肉,被稱為中國三大名肉,後兩樣到處都有,青醬肉是到處都沒有。在香港更買不到,託朋友上京東淘寶網買了3次都買錯了,買來的標籤寫的是醬肉。
青醬肉製作費時費力,要一年半才能醃好出缸,雖然肥厚,絕無油頭氣味,火腿要蒸熟入湯才能吃,臘肉要蒸或炒才能入口,青醬肉只要一出缸,就可以切片上桌。青醬肉是泡在醬缸裏製成,是用「青醬」的醬製的,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雖說得等上個一年半載,都是值得。瘦肉柔曼殷紅,肥肉晶瑩凝玉,入口即化,不柴不散,入味酥鬆,清香鮮美,肉香耐嚼,愈嚼愈有味。可以夾燒餅,可以卷大餅,或者夾饅頭麵包都好吃。
青醬肉的製作沿承了傳統的做法,不強求速成,否則難以保證口味。中國烹飪有講究,在烹調時要注意先後順序,遵循時令,這樣烹製出的食品才是真正的美味佳餚。 探究青醬肉的起源,有人說創於明代,已不可考。青醬肉在清末民初開始流行於北京。在現代醬油沒出現之前,青醬就是醬油。端木蕻良在他的文章裏說,在清末民初時代,還沒有今天所謂的醬油,只有一種清醬,就是從釀造豆醬的醬缸裏,用勺子舀出來的醬汁兒,是黑色的,稱為青醬。青醬就是醬缸裏豆醬上面那釀出的一層油。天津和山東一些地方的老人至今稱呼醬油為青醬。最早做青醬的是山東人,山東人有製醬傳統,東北大醬就是山東人闖關東帶去的。清末咸豐、同治年間,青醬傳入北京,同時也帶來了青醬肉,從此青醬肉成了老北京人的名吃。隨着現代醬油的出現,「醬」就被「醬油」替代了。
老北京的青醬肉以天盛號和寶華齋的最為出名。唐魯孫先生寫道:當年上海富商猶太人哈同的太太羅迦陵,就愛吃北平的青醬肉夾馬蹄熱燒餅。按說哈同家裏,還少得了金華火腿、昆明雲腿、西班牙火腿這類上好火腿肉,可是哈同太太偏偏專門愛吃北平的青醬肉,還必須得是北平東城八面糟寶華齋的。
我在小時候吃過一二次青醬肉,後來就再也買不到了,沒有人肯花一年半功夫做,也沒有人肯等一年半的時間吃,青醬肉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醬肉,天福號的醬肉。這個有得賣,回北京就馬上買來夾薄餅吃,只是別買錯,不同的字號、廠家,味道相差很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