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日本在國際社會未有共識之前,一意孤行計劃在海洋排放「核廢水」,向全球轉嫁風險。香港不乏日迷,他們趕在排放之前,食得就食,玩得就玩。
朋友早已訂購了暑假日本行程,三代同堂往旅遊,本是很開心的事,但現在「核廢水」陰霾下,長輩聞水色變,臨時縮沙了;青年一輩硬着頭皮去,表明不會吃海產。不吃海產的日本之旅,確實是很掃興的事。
應邀到親戚家吃火鍋,主人家是日迷,備了一桌日本和牛、日本魚生,其它菇菌、烏冬、豆腐、餃子和調味品,也是在日式超市採購的……對主人家盛情不好說什麼,反正也是偶一為之而已。問親戚一句,就不怕日本食物有輻射嗎?「怕呀,食完今次,暫時不吃了!趕在核廢水排放之前,這是最後的日式晚餐。」親戚說,香港政府已宣布了,一旦日方啟動排放程序,香港將會禁止進口日本10個都縣的食品;日後若然能進口來香港的,應該問題不大吧?但把責任交給政府把關之餘,為自己健康着想,還是要有所選擇的。
住區內的一所日本料理店,經營了20年,食物新鮮,價錢合理,以前日間光顧,座位難求。疫情3年,料理店好不容易捱過,客人逐漸回來了;如今「核廢水」再來一波,客人又明顯減少。這天路過,門庭冷清,座位任揀,趕在「核廢水」之前,不知再會在何時,特意光顧了一下。以前在餐桌前,老闆總會推介有什麼新鮮運到的「刺身」,現在已不再推介了,明白硬銷「刺身」的反彈。
有本港日式食肆負責人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現時日本尚未排放「核廢水」,已為客人帶來心理影響,「刺身」生意已下跌一至兩成,為了自保,餐廳除了減少「刺身」入貨量,只好在肉類菜式多加心思,更重要的是,需要標榜貨源來自非污染區。過去幾十年,日本食物價錢昂貴,也帶來質量保證。但這次日本的操作,引發了全球食安危機,在國際社會上聲譽掃地,其實也毀了日本自身的品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