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急醫院放射診斷服務擴至全港公院。 香港文匯報 記者郭木又 攝
◆ 病人阿May。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中央援建的落馬洲河套區「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於去年落成,惟全面復常後,該間為應對疫情而設立的醫院亦要「轉型」。今年4月,醫管局在應急醫院內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將適合的新界東醫院聯網病人轉往該院接受放射診斷服務,令有關服務的輪候時間中位數減逾六成。該計劃其後擴展至新界西聯網。截至6月底,已服務近1,300宗個案,病人反應正面,醫管局本月起將服務擴展至全港公立醫院的病人。有參與該計劃的病人表示,原本要輪候至明年中才能進行電腦掃描檢查,現在不足兩個月已完成檢查,提早了解病情及接受治療。

安排接駁巴港鐵站接送病人

醫管局今年4月下旬宣布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允許12歲至80歲、非緊急、情況穩定且行動自如的非住院病人,到應急醫院接受電腦掃描(CT)或磁力共振掃描(MRI)檢查。計劃屬自願性質,先後在新界東、西兩個醫院聯網進行,院方會主動去信邀請適合的病人參與計劃。截至6月30日,計劃累計服務1,297宗個案,包括871宗CT個案,及426宗MRI個案。

由於應急醫院地點較為偏遠,醫管局在指定工作日會安排接駁巴士在上水、兆康等港鐵站接送病人。一份針對212名參與計劃的病人調查顯示,88%受訪者滿意相關交通安排,95%滿意應急醫院的環境及造影掃描服務,更有超過86%人士願意再次選擇到該醫院接受造影掃描。

因應上述成功經驗,醫管局本月起推廣該先導計劃至所有公立醫院,並將為甲狀腺眼疾患者提供眼部磁力共振掃描服務。醫管局放射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李醒芬昨日向傳媒表示,應急醫院設有3部CT機,目前因為放射技師人手限制,主要應用其中一部。不過隨着流程配合逐漸順暢,未來亦可能增加人手。CT檢查的每日服務量正在穩步提升中,4月時該院平均每日可處理19宗CT檢查個案,料8月增至每日42宗,並會逐步啟用另外兩部CT機。至於MRI服務,該院設有一部1.5T的MRI機,預計8月每日服務量增至15宗。

目標讓病人3個月內做到檢查

李醒芬估計今年年底,應急醫院可完成約4,500宗CT檢查及2,000宗MRI檢查,幫助相關病人節省在專科門診輪候的時間。「我們暫時的目標是,如果病人接受邀請,從接受之日起3個月內可以做到檢查,不過輪候狀態始終是動態,還要看計劃推廣之後的預約情況。」

新界東醫院聯網臨床服務統籌冼藝泉表示,應急醫院的定位是臨時醫院,目前設施狀況良好,但設計使用壽命為3年,相關計劃暫定於2026年初結束。

62歲的阿May昨日在應急醫院接受MRI頸部檢查,她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自己約兩年前手部受傷,其後定期在聯合醫院覆診及接受物理治療,未見明顯好轉,醫生懷疑病因或與頸部功能退化有關,建議作進一步造影檢查,「原本排期到明年,選擇這邊(應急醫院)就快好多。我在觀塘住,今天(昨天)也沒有家人陪同,有接駁車,自己過來都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