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醫務衞生局正檢視公營牙科政策及服務,預計今年內將提出初步改善建議。社區組織協會昨日舉行記者會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基層中高齡市民及殘疾人士口腔健康極不理想,逾70%受訪中高齡市民及近60%受訪殘疾人士過去一年即使有牙患,亦寧願強忍痛苦不去就醫,原因是經濟上難以承擔,殘疾人士更面對交通及診所設計等物理障礙問題。社協促請特區政府加強支援,包括在地區康健中心加入口腔檢查服務、放寬關愛基金牙科項目年齡限制及設立無障礙牙科診所等。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香港老人權益聯盟及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於今年3月至6月期間,成功訪問了132名基層中高齡(45歲至64歲)市民及74名殘疾人士,透過口腔健康相關生活質量量表,調查弱勢社群的口腔健康現況及反映服務需要。
調查發現,80%受訪基層中高齡人士及約70%受訪殘疾人士於過去一年曾有牙痛或蛀牙情況,另有65%基層中高齡人士及58%殘疾人士有牙齒鬆動。
雖然口腔健康問題在該兩個弱勢社群中非常普遍,但過去一年有口腔健康問題的受訪者中,不足30%基層中高齡市民向牙醫求診,向牙醫求診的殘疾人士亦僅約40%。73%基層中高齡市民及59%殘疾人士選擇忍耐牙痛或自行處理,放棄求醫的主因是無力負擔診金,逾60%基層中高齡及半數殘疾人士均指未能負擔費用。
僅靠牙膏止痛藥「頂住」
中高齡基層市民陳太太被牙齒問題困擾8年,但因經濟困難及忙於照顧中風的丈夫而無法持續治療,「2015年我已發現自己的牙齒出現問題,我的丈夫亦在同年中風,當時我去拔兩顆牙已經用了不少錢,後來因為經濟難以負擔及時間都花在照顧丈夫上,治療牙齒的事便一拖再拖。」直至近年,陳太太透過社區的免費牙齒檢查活動才發現有10隻嚴重蛀牙,過去8年間她僅靠抗敏牙膏和止痛藥熬過,「治療需要四五萬元,如果沒有慈善基金的資助,我難以承擔。」
坐輪椅求診 險山頂滾落山腳
余先生是一名輪椅人士及長期病患,他指很多私人牙科診所的無障礙設施不足,「進入診所就醫對輪椅人士而言十分困難,例如門口有石級,需要太太和護士抬我上去;以及病房太小以至輪椅轉動出入不了等。」他指公營醫院雖設有完備的無障礙設施,卻沒有提供詳細檢查或補牙、脫牙、洗牙等服務,「希望能設一站式服務。」此外,不少醫院設於山上,由於前往醫院的路面斜度較大,亦讓余先生數次差點陷入危險中,「輪椅有好幾次險些由山頂滾落山腳。」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連瑋翹指出,基層中高齡及殘疾人士往往成為「受忽視的一群」,口腔健康比長者更差,建議政府於康健中心加入口腔檢查並設立針對性牙科保健,同時放寬關愛基金的項目年齡限制,為45歲以上人士設1,000元牙科護理券等。他並促請政府設立無障礙診所,增加培訓及器材支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