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書接前文。自從憋壞了的當代青年集中爆發了「特種兵式旅遊」潮後——他們最近又火速躺平了。主要是在動輒30小時往返1,300公里連刷6大景點的長途奔襲下,肉體凡胎真撐不住,可一勉二萬萬不能三,最後只空留一顆速龍小隊心。但肉身拉垮,不代表靈魂就能停止騷動,「特種兵式旅遊」不合適的話,那就再換一種遊法,比如,「開盲盒式旅遊」。
「開盲盒式旅遊」在內地有一個更專業洋氣且流傳廣泛的名字叫Citywalk,翻譯過來即「城市漫步」,再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瞎蹓躂」,指的是沒有計劃、不設目的、無須打卡、隨心所欲地在一座城市漫遊。可以搭車,可以騎行,但最正宗的必定還是用腳丈量。遇到綠燈不妨直走,遇到紅燈那就隨機轉彎,在無名的小店駐足,被人間的煙火打動,深度探索,邂逅驚喜。一路走來就像開盲盒,永遠不知道在下個轉角會發現什麼。
在這裏插播一點Citywalk的歷史。據說Citywalk最早起源於英國倫敦,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著名城市,漫步確實是倫敦的最佳打開方式之一,而人們也熱衷Travel as local(像當地人那樣旅行)的理念。原本的Citywalk是有具體路線和導遊的,比如London Walk(倫敦漫步)就至少開發出了100多條徒步線路。之後,Citywalk的旅行方式拓展至全球多個著名城市,比如巴黎、阿姆斯特丹、京都等都是Citywalk的一流城市。還有香港,旅發局官網就推薦有經典的Citywalk路線,更有熱門的敞篷觀光巴士黃包車。
而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一波內地的Citywalk潮,其實和傳統的Citywalk並不太相同。相較於其他旅遊城市對 Citywalk的成熟開發,內地相關產業還處在非常萌芽的階段,商業介入寥寥無幾,官方指引相對稀缺,科學、細分和人性化的線路設計非常鮮見。目前內地青年的這波Citywalk主要處在以社交媒體私人攻略為參考的野生狀態,也因此,沒有成熟路線和導遊的內地版Citywalk,對歷史人文景觀等方面的深度體驗偏弱,但卻更加隨意和無目的性,更注重「體會在地性」和「探索人與城市的連接」,這也是小狸之所以更願意稱它為「開盲盒式旅遊」的原因。
媒體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包括 「特種兵式旅遊」在內的若干新型旅遊方式中,有82%的受訪者首選Citywalk,遠高於其他競品。人氣如此,大概是因為,不管是傳統的Citywalk,還是被中國的互聯網新一代解構的新版Citywalk,與盲目打卡的「特種兵式旅遊」相比,它是從身到心都更舒適也應該是更美好的一種旅遊方式。就像刺蝟公社說的:「特種兵式旅遊是一種對現實的重複,而Citywalk則是傳播一種想像。」
「特種兵」與「開盲盒」,除了都省錢之外,在其餘方面幾乎完全對立。那麼,當代青年出遊,除了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外,還有別的選擇嗎?當然也有,那就且再聽下回分解。(《當代年輕人打開旅遊的方式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