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安老院舍宿位長期不足,而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港人退休後到大灣區內地城市頤養天年逐漸成為新趨勢。有消息指,特區政府最快於今年暑期內公布將現行「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其他位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安老院,下一階段再進一步「鬆綁」至可向非本港營運的內地院舍「買位」。社會福利署昨日在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證實,為便利長者在內地養老,特區政府將擴展「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至其他位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安老院,有關的安老院必須由具備良好本地資助院舍照顧服務紀錄的香港非政府機構或私營機構營運。社署正制定擴展計劃的細節,並會適時公布。
◆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郭倩
截至今年5月底,共有1.6萬名長者於中央名冊輪候資助宿位,護理安老宿位平均輪候28個月。社署早在2014年6月推行「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向兩間分別位於肇慶及深圳鹽田並由香港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安老院購買院舍照顧服務,供香港長者自願選擇入住,其後把計劃恒常化(見另稿)。
粵港商討合作具體細節
社署表示,服務名額按照入住人數而調整,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27名香港長者在兩間院舍使用資助服務。選擇參加「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的長者現時不需輪候,可即時獲編配宿位。
特區政府早前與廣東省簽訂兩地養老合作備忘錄,並正制定具體細節。消息指,其實擴展計劃的方案「一直都喺度」,只視乎有否合適的醫療機構合作。目前,整個大灣區內的交通愈來愈便捷,令近年港人北上養老的意慾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院舍的位置接近市區,「最重要是解決醫療問題,否則若長者經常要回港就醫及覆診便比較麻煩。」
據了解,擴展計劃的下一階段將進一步「鬆綁」至可向非本港營運的內地院舍「買位」,但大前提是需夥拍香港機構,並獲社署准許合營資格。消息指,醫務衞生局一直積極研究與內地不同醫院合作,為港人提供服務,「其實現時內地不少醫院的質素亦很好,不少內地安老院舍亦與該些醫院掛鈎,甚至本身便由醫療機構營運。」
消息人士表示,特區政府一直與不少機構就擴展計劃商討合作空間,但未去到很深入談細節的地步,相信仍要少許時間。
工聯會促完善醫療配套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擴展跨境安老計劃是工聯會重點跟進的議題,若將計劃擴展至大灣區其他城市,可在更大程度上解決安老問題,惟醫療配套問題上仍有待跟進,「在推行跨境安老以來,不少長者去了內地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又跑回香港,就是因為缺乏相應的醫療配套,因此在拓展計劃的同時,必須繼續完善醫療配套設施,這樣才能讓北上安老的長者有健康保障。」
在健康保障方面,他認為,除了要讓長者身體上的疾病獲得充足的支援之外,精神方面亦應有及時的支援,「否則即使北上後環境再好,仍會感到非常失落和焦慮,因為他們會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
黃國建議在計劃落實後,應安排香港的非政府機構定期前往這些位於內地的安老院探訪長者,給予來自香港的長者關心,讓他們在內地亦擁有家的感覺。為更好地推進跨境安老,黃國建議特區政府可資助在大灣區城市設立老人服務中心,為長者提供適切、適時的服務,包括透過社工教他們如何使用電子支付及辦理電子證件等,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的社區。
對計劃的下一階段可能擴展至透過本地安老院與內地院舍合作營運模式申請「買位」,黃國說:「之前一定強調港式院舍,即必須由香港的機構開辦和管理安老院,但隨着內地老化問題逐漸浮現,安老事業亦有新的發展,很多由內地機構管理的安老院都符合條件,所以現在亦承認內地的安老標準。」他指相信透過與內地院舍合作營運,可為港人提供更多安老宿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