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潮州會館,展示百多年前華僑接枝中國文化於南洋。 作者供圖

鄧達智

韓江家廟(檳榔嶼潮州會館)建於1870年,1919年成立韓江學校,2003年至2005年修復,2006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韓江」二字,帶我們回到跟潮州古城一衣帶水,以當年潮州官員、唐代大詩人韓愈而得名。

一百六十年前,潮州族群以韓江為名,於檳城Chulia大街,離海岸不遠處建立潮州會館,及稍後於上世紀初設立子弟學校。

跟Jalan Chulia感情深厚,30多年前首次落地檳城,入住當年沒有冷氣、只有屋頂上倒吊風扇的「燕京酒店」。跟韓江會館位於同一條大街上面,除了潮州,還有廣州會所。

當年檳城,相當古色古香,一般香港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系列粵語電影都有檳城元素,包括大名鼎鼎芳艷芬、紫羅蓮主演的《檳城艷》(1954年)、《馬來亞之戀》(1954年)……之後,到筆者初來乍到的1989年,除了一些南來開廠的港商或Merchandisers,已無幾個港人認識檳城。那些年,滿街盡見西方青少年背包客,整個舊城George Town 盡顯波希米亞風情,在下急不及待,跟一般馬來人及印度人睇齊,換過清涼背心及傳統南洋沙朗人字拖,遊走大街小巷,學會首兩個馬來文單字:Jalan = 街道,Jalan Jalan = 散步、走路、閒逛。

近海處,英印混合建築舊殖民地官邸、辦公大樓、基督教墳場、古色古香百年E&O酒店;其旁為閩南風格混合西式建築的大宅及商舖,櫛連成街成道,還有怡人蕉風椰雨綠化點綴,幾乎立即愛上;隨後差不多每年6月、7月間榴槤當造,定必南下大快朵頤。久而久之,檳城成為人家訪問我至愛旅遊地點的重點心愛地段,跟耶路撒冷、京都、巴黎、杭州、意大利翡冷翠、西班牙格蘭納達、葡萄牙波圖意義等同。

時過30多年,檳榔嶼佐治城跟靠近首都吉隆坡的前葡萄牙殖民地歷史名城馬六甲雙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這之後,改變了往日安靜、低調的兩個混合西方殖民、土生馬來、勤奮開墾華人及印度人的歷史文化名城,遊客漸次急增,將百年華人大宅外貌保持,內部改建成為頗受歡迎的精品酒店有增無減,有幸這方面的改變除了更受旅客歡迎,卻未將檳城古色古香部分過度改變,筆者除新冠疫情期間,繼續每年來此享受安靜悠閒,懷清末民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舊。

時光荏苒,世代更迭,時間浪潮洗禮下,不論內地還是香港,不少往昔風景,尤其人情面貌漸被淘盡,唯獨馬來半島上富甲一方的檳城,依舊不改,無論外表與內涵,繼續往昔吸引韻味,延續在下深深的精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