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體育」在一般人的眼中,總是會與「比賽」扯上關係,會聯想到一些體育項目比賽,運動員的訓練,會想像我們以普通觀眾去觀賞,又或者成為項目中的一顆「小螺絲」,以旁觀者的身份去協助「體育」這件事。但想深一層,體育其實是一個極龐大及多方面的產業,並不止於比賽本身,例如筆者就是從事「體育傳媒」,也只是體育產業內的一個部分,其他包括社團機構、體育項目總會、一些團隊、球隊、球場經營、體育用品、運動科學、運動醫學、教育、運動員、教練、休閒及健身等等,數之不盡;又例如一間從事體育企業的公司,可以協助運動員尋找贊助、市場營銷、活動管理、公關聯繫等等,甚至不是一間公司,只是一隊球隊或一個場地,也需要相關業務營運,如門票銷售、現場布置等,真是多不勝數,因此其實每一個人在生活上,或多或少也接觸過體育,而體育提供到的就業機會及經濟效益也比想像中大得多,與大家息息相關。

曾經在大學與一班研究體育管理的同學,研究如何統籌主辦大型體育活動。這個體育產業課題,每一個同學都很有興趣,由向國際總會申請主辦,到找場地、門票、宣傳、外國運動員入境、接待、交通、酒店、比賽、安排傳媒、頒獎等,因為這個產業實在很「貼地」,比起刻板地坐在辦公室工作,這種「一手一腳」落力參與組成一項大型項目的工作,年輕人參與的興趣相對比較大,而當他們能成功統籌組織一個大型體育項目的時候,他日組織其他活動的工作也能更加得心應手。

對筆者而言,體育產業其中一項最吸引的部分莫過於「體育傳媒」,因為媒體及廣播,尤其是電子媒體,是行業中發展得最快速的一環,更是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以奧運會為例,是世界最大型的電視製作,大會製作人員超過5,000人,世界各地前赴比賽場地採訪者超過10,000人,香港傳媒人曾經也有份參與,過往一些傳媒製作人就參與過乒乓球及馬術的大會製作。但可惜目前卻讓機會溜走,好像今屆杭州亞運會,大會也邀請香港電視台派製作人員參與屬於香港強項的壁球項目製作公共訊號,可惜電視台卻未能配合,大會只好將此機會留給內地電視台負責。

另一體育產業環節,也可算體育傳媒負責,就是體育版權買賣,這些產業差不多全是外國公司所主導,香港只是買家,每一次都只能跟代理商討價還價,加上香港電視台互相競爭未能合作,得益者就是賣家。內地也有過激烈競爭,炒高版權費,但這兩年回落了,其實對內地各方都是好的結果。「體育產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這麼大,涵蓋各企業及組織,無論是專業體育團隊或是民間休閒健身,都可以在體育範疇中持續發展,既然各界都是「持份者」,那就期待業界及教育界能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