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傍晚,工人正在卑路乍灣海濱公園裝點節日氣氛。作者供圖

趙鵬飛

不知不覺間,香港回歸祖國26年了,很多想不到的事情,最終都潤物無聲延展成生活的一部分。

以前我總是喜歡搭早班船穿梭於香港和廣州,兩個多小時的海上漂泊,天藍海闊,海鷗逐浪,只覺得閒適愜意。自從千難萬難的廣深港高鐵開通了,且是便捷的「一地兩檢」,不用1小時從西九龍直抵廣州南遂成為首選。至此,再也未搭過悠悠蕩蕩的輪船。不得不承認,在追求快捷穩準面前,很多時候,情緒上的放鬆,會不由自主靠邊站。今年初,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久違的西九龍高鐵重新啟用,不僅西九龍可以直通廣州東,每日雙向開行的列車班次,也一增再增。跨境出行需求之暢旺,可見一斑。

港珠澳大橋也是2018年開通的。這座載入世界橋樑史的大橋,作為記者,我跟進報道了很多年。從還是構想藍圖上的雙Y設計,一路討論到拍板單Y,再到2009年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會上,當聽到時任總理溫家寶一錘定音:「港珠澳大橋融資問題已經解決,年內一定開工」時,我高興得差點從記者席上跳了起來。為了一座橋的建與不建、應該如何建,醞釀和籌備的時長,足夠白雪覆蓋青絲。其間,追訪過的交通專家和粵港澳三地官員不計其數,兩次獨家專訪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大師的幕後故事,都可以絮絮叨叨半天。本月起,港車可以經大橋北上直通廣東,兩地之間規則銜接再近一步,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宏願,在看似幽微實則頗具成效地也向前推了推。其實,類似這樣的例子,在過去26年的生活裏,不勝枚舉。

去年落成開館的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又是另外一個讓人心心念念豐富生活的去處。以往每次去北京,必然會在故宮博物院逛上至少一晌。無論是隔着翊坤宮的玻璃窗,眺望裏面的布局陳設,還是透過延禧宮的門縫,一窺殘缺不全的宮苑殿閣,腦補一齣宮鬥大戲,都不如可以直接伏在西九故宮陳列廳的玻璃前,近距離一睹清皇室珍貴收藏的精美與厚重。文物撲面而來的氣息和所承載的歲月沉澱之美,讓觀者在直觀和飽滿間,流連忘返。同處西九文化區、早前一年開館的M+,則試圖用一種更為廣袤的開放視覺,去呈現不同領域、不同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行為,以豐富多元增加包容。在普羅大眾充分釋放感官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這座以金融、航運、商貿著稱於世的城市,用中外交融的文化之美,努力去重新塑造着一條與世界雙向奔赴的通達大道。

再往前,深港西部通道、深圳灣口岸,以及CEPA、自由行、滬港通、深港通、理財通、藥械通、灣區通……更像毛細血管,在24小時川流不息的粵港澳大灣區深處,默默承擔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深度鏈接,讓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潤物無聲改變着我們煙火濃重的日復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