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成為全球治理及多邊合作的重要一員。除了參與不同類型的多邊組織外,更籌組國際組織及舉辦國際論壇,其中近年以推動「主場外交」備受關注。
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當中,課題「參與國際事務」其中一個學習重點就是「參與國際事務對於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以及香港在當中擔當的積極角色」。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對國家整體發展的確有所影響,在公民科的課程框架當中,國家發展與參與國際事務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呢?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加強與各國的關係。以共建「一帶一路」為例,現時中國已累計與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加強與各國之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其中中國協助東南亞及非洲多個國家融資及實施工程,建設現代化高水平的基建設施,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的機會。就是因為中國主張合作互助,因而愈來愈多國家願意與中國建立更良好的外交關係。由此可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加強了與各國的合作,促進經貿與文化往來,互利互惠,共建共贏。
中國積極推動「主場外交」
此外,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有助提升國際事務話語權,外交軟實力提升。以往多邊組織大多為歐美等已發展國家主導,來自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國家往往處於被動。隨着國力提升,中國除了積極參與各多邊組織的事務,更牽頭成立國際組織,便能在組織內有更大的話語權,在國際事務上取得更多主動權。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近年積極推動「主場外交」,其價值在於東道主利用主場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擬定有利於本國的議題或議程,更為主動掌握或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的外交實力。
此外,中國參與國際事務及實現國際協作,有助保障國家安全。在今年五月於中國西安市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中國聯同中亞五國發表《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當中就能源、糧食、資源、反恐等重要議題上達成合作共識。過去四十年中國發展一日千里,在發展過程中對能源需求愈來愈大,因此實現與中亞各國合作,便能確保能源及其他天然資源輸入中國的穩定性,對維護國家的能源安全和資源安全甚為重要。
另一方面,各國同意合作打擊恐怖主義活動,對維持中國和中亞地區局勢發揮積極作用,也可防範恐怖主義活動在中國以至中亞各國滋生,促進社會安全發展。
由此可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對加強與世界各國之間的關係、提升國際事務話語權,以及加強國際協作保障國家安全均起到正面作用,有助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
公民科老師在授課時,扼要說明國家發展與參與國際事務之間的關係,自然能令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更多的認識。
作者:羅展恒
簡介: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高中通識科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工作。
評論